梦境还是现实?——《消失的地平线》

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香格里拉,在那里你可以活几百岁,可能除了手机、网络,现实世界的一切如中西的各种书籍、音乐……那里几乎都可以享受到。你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去阅读,去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有足够的时间回味你的过去和思考未来。那里的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们谦恭有礼,奉行着“适度”的原则,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观点等等都保持着开放宽容的态度。当俗世在追寻着功名利禄,几乎人人都在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时,在香格里拉,你可以选择一种慢节奏的生活,看蜘蛛结网,看山中落雨,没人会斥责你“懒散”、“不求上进”。

图片发自App

这似乎是个梦境,不过,你会选择留在这样的梦境吗?

康维开始是向往这样的梦境的。这里的宁静美好以及活佛描述的未来都深深吸引了他。他年少成名,后来卷入战争,到过多个国家,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诸多丑恶以后早已厌倦了过往的生活。他在香格里拉越呆越喜欢这里,也坦然接受了继任活佛的安排。可是他最终还是和马林森离开了,或许他最终意识到香格里拉到底只是一个梦境,太过于美好了,遇到现实时最终会破灭。和青春、爱情相比,未来不过如鸿毛。香格里拉就像他的精神世界一样,蜗居在自己的疆域里,但此刻这个世界在崩塌。他不知道他是原来疯了现在清醒了,还是现在疯了原来一直清醒着。

我开始是不喜欢马林森的。虽然爱憎分明但是比较鲁莽冲动,太躁了。不过他却是唯一至始至终想离开香格里拉的人,即使后来康维将香格里拉的一切包括长生的秘密告诉他,他也不为所动。首先他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真的,他也不觉得长生有什么好,他宁愿活得短但快快乐乐。他觉得与那些活了几百岁的喇嘛在一起生活,每天研究过去和未来非常无聊和可怕,他倒宁愿把握切实的现在,每天过得有意义。

图片发自App

其实香格里拉也许就只是个精神寄托,一个躲避现实的港湾。康维和巴纳德能够接受香格里拉的生活,在于他们已经经历太多生活的挫折和失望,看惯了现实世界的虚伪、残酷、黑暗,而香格里拉就是他们摆脱现实困境的良湾。对于马林森,他才二十几岁,对生活充满向往,对一切都富有激情,他还没有足够的人生历练,自然不会体会到香格里拉的魅力。

然而这种精神寄托似乎也只是暂时的。如果只是马林森要走,康维可能是不会一起离开的。但是,罗珍也要离开。罗珍是谁?她是满族贵族少女,在嫁往突厥的途中意外来到这里,她在这里已经呆了七八十年了。她虽不多话,但却迷人有魅力。来到香格里拉的很多人都曾被她吸引,甚至康维和马林森也是。康维一直把她当做精神伴侣,甚至已经想过以后在香格里拉和她的生活。他以为她是忠于这里的,永远不会离开。可是马林森说,在这里,罗珍的激情一直在被压抑。然后康维用了“解冻”这个词。那么,康维的离开是不是也是一种解冻呢?他虽然一直对周围保持着冷静甚至冷漠的态度,可是体内却仍有蛰伏已久的激情和对青春、爱情的渴望,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于是他选择离开这个港湾,再一次奔向现实。可是人在面临困境时,多数情况下的本能应该还是躲避吧。所以可以看到后面,康维似乎又在寻找回到“蓝月亮”的路途。

作者对东方哲学思想把握的很好,比如在刻画活佛时就颇有中国古哲的感觉,读起来不会觉得很生硬。尤其是活佛圆寂之前的那番话,越细想越能体会到活佛的前瞻性和预言的准确性。还有作者行文结构也很不错,整个故事的开段和结尾都是采用他叙,中间的故事则是取自对康维自己的回忆记录。如果以更轻松的方式来看的话,颇有一种在旧时社会坐在茶馆里,边听桃花源记边和周围的人讨论说着有关传言的感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境还是现实?——《消失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