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三十多年,虽然知晓心理学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也阅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但总的印象是心理学枯燥乏味,大量的概念晦涩难懂,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此一来,自己从未走近教育中的心理学领域。最近有幸阅读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让我对心理学重新认识,对心理学及人的心理在教育方面重要作用有了全新的认知,一种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

作为教师,我们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每天都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但却并不真正了解生命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扭曲,复杂的育人活动内容越来越简单,方法越来越粗暴,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被教育者的反抗。于是我们更加变本加厉强化教育者的权威,把纪律制度作为开展教育的基本保障,把控制训诫作为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形式。学校教师每天和学生不断上演控制与反控制、对抗与反对抗的斗争,最终是在两派俱伤的结局里双双哀伤落幕。这就是现在的教育生态。

《心理抚养》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教育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学生,看待教育,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人的生命是丰满的,人的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它包括心理的抚育、人格的养育、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我们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以育人为天职,就应该更全面的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但在应试教育生态下,大量的学校大批的教师都在倾尽全力孜孜不倦的传授知识文化,每一名学生都被应试的鞭子驱赶着拼命的追求分数。很少有人关注孩子心情是否快乐、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 这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大行其道。我们不能从人性的真实状况出发进行教育,只是一点带面以偏概全的进行功利性的反人性的教化,知识文化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心理性格方面被压抑限制,自然而然的人性被扭曲。所以当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发生时,人们除了震惊,就是义愤填膺的指责,这依然成为这个社会最让人觉得悲哀的地方。

其次,人的心理发展虽然有阶段性,但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被忽视被跨越。人的心理的阶段性表现在每个阶段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比如在零到三岁阶段,主要是心理抚养 ,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形成安全的心理成长环境。3至12岁阶段,主要是行为养成教育阶段,主要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言行,友善得体地和别人相处,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13至18岁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虽然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但不是相互割裂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是区分主次罢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因为前一阶段教育基础的薄弱,只负责自己眼前阶段的教育问题。事实也证明,人的教育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以被跨越的。前一阶段所缺失的培养,必然会成为后一个阶段教育中的问题。正所谓亏欠的迟早是要偿还的。正如某些问题学生,他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来自于从小没有被这个世界善待的经历,最终要让世界加倍的偿还。

最后,家庭和学校是人心理抚养的两个特别重要的场域,在这两个场域里,要把养育孩子的人性、培养孩子社会性行为当作底线,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果突破了这样的底线,任何教育行为和结果都可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教育不再是扬善,有可能是在助恶 。守好底线的前提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轻易脱离这两个重要的场域流浪社会。一旦如此,已经意味着这个孩子一只脚跨进了犯罪的大门。这是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们有一些孩子辍学,有的在家虚度时光,有的已经脱离家庭流浪社会,但许多老师并未意识到其后果的严重性,依然以升学率分数为标尺继续制造和驱赶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这样的局面必须得到扭转,这样的现实必须得到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