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王树义

读完需要

20

分钟

速读仅需 7 分钟

这种诸多写作高手推荐的方法,实践起来为何这么困难?咱们来聊聊。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张图片

1

   

疑问

自从写了《你一写长文章就焦虑拖延?》之后,很多读者,都对卡片式写作的技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在《如何高效写长文?》一文里,我为你介绍了 Gingko 这种非线性写作工具。有不少读者在文后留言,说用 Gingko 写作,效果非常棒。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2张图片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对卡片式写作运用得驾轻就熟。例如有位读者,就在留言区问我:

王老师......我比较困惑的地方是,卡片方法的使用,至今还没能体会到写作时拼接的乐趣......

我觉得,有必要写篇文章,详细讲讲这种方法。

先说卡片式写作方法,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有道理,有用处。

其原理,非常浅白。

就像是我们编程序,都喜欢用高级语言。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堆预先定义好了的库函数可以使用。

否则,连屏幕输出个字符,都得你自己来进行底层操作,太繁琐了。肯定不愉快。

库函数的用处,咱们举个例子。

好比说我给你个任务,让你输出斐波那契数列。

这个时候,若有个现成的函数,叫做fib(),那你就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

可是如果这样的预定义功能不存在,你就得自己写。假如用 Python 来写,可以是这样: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3张图片

你看,这个功能写起来,并不麻烦。

然而,如果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得需要你自己重新来造轮子,你恐怕就会很烦恼了。

写作也是一样。

如果让你面对一个新建空白文档,给你一个 3 万字的写作目标,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写起来,你就会感到压力与痛苦。

但是,如果此时你手头,已经有了一堆卡片。这些卡片拼在一起,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文章的版图。那么这篇文章,就基本上可以当做是“生长”出来,而非“生产”出来。

你会尝试,把这些卡片,用各种排列组合的方式,搭出一个最为精彩的故事。

当然,单单是卡片的内容,并不足以讲述完整的故事。你可以用语言文字,在这卡片排布出的逻辑之间穿针引线,让故事变得完整而精彩。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4张图片

有了卡片,你写作的时候,不但没有压力,还会有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趣味。

在排布和捏合卡片的时候,兴许还会有金句和奇思妙想,在你头脑中涌现出来。岂不妙哉?

听起来挺不错的,是吧?

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错误使用了卡片写作方法。这样一来,你不但享受不到乐趣,还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更为糟糕的境地。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2

   

方向

卡片式写作里,一种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自顶向下来使用卡片。

具体来说,就是开启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先进行大纲的撰写。

大纲勾勒,一般是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来完成。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5张图片

有了大纲之后,你再规划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写作目标。包括分成几个小点,然后大概字数应当是多少。

这之后,你才对应着每一个小点,分别建立一张卡片,然后进去填写东西。

初看起来,你每次只需要对一个很小的点来着手,因此注意力容易集中,认知负担也不大。

等到每一个小点,都已经写就了卡片,再把它们捏合在了一起,一篇文章也就写完了。

Oh Yeah!

……

且慢。

你这哪里是卡片式写作?这叫大纲式写作+专注模式啊。

有问题吗?

当然有。

这个过程中,你是时刻都有压力的,你的注意力一直得是聚焦的。

注意力,聚焦,听起来很好啊?

问题是,这是典型的高耗能模式。你的头脑,对这种模式是最为恐惧和反感的。

当你的头脑恐惧与反感一项任务的时候,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状况?

痛苦地保质保量完成它?

别开玩笑了。

那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达成的“最优目标”。

这群人,就是头悬梁、锥刺股那样的少数。在任何社会里,都注定会成为金字塔尖的精英。

你我普通人,就不要这样折磨自己了。痛苦是受过了,可之后更直接的后果,是拖延症。

不要对拖延症过于咬牙切齿,它实际上是一种基因里给你带来的保护措施而已。

你用结构化的方法写作,从上到下,逐步试图细化。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出现不顺利,路走不通,那就糟糕了。

这种状态,一般被描述为“文思枯竭”。一点儿都不好玩儿。

当然,你会想到跳跃。这里走不通,先做别的,将来再回到这里,搞定它。

这是多年的标准化考试里,你早已掌握的高级技能。

可因为一上来,你是先定义了大纲,把路线、流程确定了,所以即便你想跳跃,先易后难,也缺乏足够的弹性。

例如那个经典的段子,问:

要把大象装冰箱,需要几步?

对,三个步骤:

  1. 打开冰箱门;

  2. 把大象装进去;

  3. 关上冰箱门。

乍听起来,有道理啊。

你实际执行一下?

因为你的头脑,能快速分清难易程度,所以会毫不犹豫地把容易做到的 1 和 3 搞定,从而宣布项目已经顺利地完成了 2/3。

问题来了,剩下的第 2 步怎么办?

一上来的总体规划,看似效率极高,避免一切横生枝节。但问题在于,这种无弹性可能导致的,就是自己被逼到墙角,甚至不得不丢弃掉一切的工作成果,推倒重来。

如果你写过毕业论文,很有可能在缺乏跟导师足够沟通的情况下,或多或少体验过上面过程。

为什么自顶向下式的“卡片写作”不好使呢?

复习一下,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你看,写作的关键,不在于最后形成的那些线性文字,而在于背后的靠山,也就是你的那张思考之网。

这张网,你事先预定义好连接,却还没有节点。环顾一下自然界,哪里有一张网,是这么构造起来的?

做了这么不自然的事儿之后,你就只能被动填充这些节点。

采铜老师在最近的一则笔记里,讲述了认知隧道(cognitive tunnel)的概念:

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当下那件紧急的事情上,变得特别狭窄和受限,此时容易忽略全局的信息,看不到整体。

我觉得用这个概念,描述你在自顶向下使用卡片的时候,颇为贴切。

它带来的,远不止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更要命的,还会抑制你的创造力,让你无法构造出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写出来的东西,由于被框定在一个很窄的活动空间里,缺乏远程联想,因此也很难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幸福感觉。更多的时候,它是干瘪的。

反之,如果你已经有了现成的卡片作为节点,穿针引线,把它们织起来。那么在你需要动用这张网的时候,便可以利用节点间的链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你的工作方向,应该是自底向上的。

写准备好卡片。

而卡片的来源,绝不能是摘录的资料,或者别人语言。那样体现不出你工作的价值。

卡片,要来自你的笔记。

3

   

卡片

记笔记,对你来说肯定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但是,记笔记也是有误区的。

最常见的两个误区,分别是:

  • 零散记录;

  • 不分场合环境拼命记

所谓零散记录,容易理解。例如说你在书的边角记下来一句话,说“这道题我已经会证明了,但是地方不够,就不写详细过程了”。

多少年后,别人看到了这一段,就把它列成世纪难题。因为你没有记下来证明的过程。

上面这段儿,我说的当然是费马。

你遗漏的笔记,可能没有这么重要。但是想想看,有多少散落在笔记本、纸张、电子书和 word 文档里面的笔记,你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了。

即便找到,你大概也不知道当时说的究竟是啥。因为那寥寥几笔,过不了 3 天你就忘了含义。甚至字迹潦草的话,连写的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何况你再次遇见它们,兴许是 3 年以后的事儿了。

在记笔记这事儿上,没有认真记下来的,就不能算数。

而不分场合环境,是指另一种极端。总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想尽办法,把所有的有价值信息,全部记录下来。于是我们会看见,在国际会议上,很多人抱着个笔记本电脑坐在下面。试图记录讲者的全部内容。敲击键盘、记录声音,还不时拿起手机拍 PPT。要不是怕人家挑理,估计就直接录像了。

这些人,看起来真的是高效能人士。问题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么做,你真的能从心所欲,把需要记录的关键点,全都记录下来吗?

我个人的体会是,敲了几下键盘后,就发现漏掉了好几句话。

即便你有录音,错过了现场的交流与沟通机会,也得不偿失。

听起来,这简直就是悖论啊!详细记录也不是,随手记录也不对,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活路当然有。

记两遍就好了。

第一遍,不管你是在听讲座,还是在读书,亦或是跟人家闲聊。遇到有启发的事物,都可以立即找个东西来记录。餐巾纸都可以。

所谓“草木竹石,皆可为剑”。使用的记录介质,真的无所谓。

关键在于,24 小时之内,你需要记录第二遍。

这一遍,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以给别人讲题的方式,把你获得的这个见解,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

解释一下:

  • 用自己的语言。是因为你将来是要把它放在文章、报告或书里面。虽然将来你会进行修改、润色和调整。但是你依然应该保证,基础单元最好是你自己的话。否则将来会有被认定为抄袭剽窃的危险。

  • 给别人讲题的方式。这是因为,要把一个东西讲明白,你就必须搞懂它。这是用输出倒逼输入,让你深入理解一个知识点。这也恰恰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 要简练。一则笔记如果记录内容过多,你的思维会被局限框定。况且如果笔记过长,形成的上下文就会过于具象。能和它建立链接的内容,数量上会大打折扣。

这种第二遍笔记写好之后,做什么?

将它们集中存放到一处。否则将来找起来不方便。

在电脑不发达的时候,大师们对于卡片,总要找个这样的抽屉装一下。为了便于储存、检索和利用。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6张图片

在数字化的今天,你就不要给自己找这麻烦了。还是用电子版本的笔记管理工具吧。

笔记单单是写好、存好可不够,你这不叫制作卡片,叫存档模式。

要激活你的卡片,让这个系统为你所用,你就要主动建立链接。

在 Evernote 里面,软件可以根据关键词频率等,自动发现笔记之间的可能关联。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7张图片

而在 Devonthink 中,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你找到相关笔记,甚至还可以计算相关度,帮你排序。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8张图片

这些自动关联,可以在你构建笔记卡片网络的时候,给你以帮助。

但是,你绝不能简简单单只依靠它们。因为关键词频率的相似度作为衡量指标,依然是把你框定到了一个狭窄的上下文中。

你需要做的,是将一张卡片放到卡片盒中的时候,盯着卡片盒里面已有的那些卡片。看这些卡片,和你手里这张之间,有没有关联。如果二者能够擦出智慧的火花,那么赶紧加入链接,并且说明这种链接的关系和逻辑。注意,这种关联并不一定是一对一。如果卡片盒里面,已经有若干张卡片和手里的卡片有联系,那就把这种关联都建立上。

在目前的笔记应用里,建立这样的链接,非常省事儿。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9张图片

例如上图中蓝色的链接,就直接链到了卡片盒中已有的卡片上。点击可达。

甚至,如果你觉得,一两句话讲不清楚,那可以干脆再做一张卡片,专门谈这个手动建立的新关联。

当然,做这张新卡片的时候,你依然要盯着卡片盒,看是否还有添加新链接的可能性。循环往复,不断累积。

链接绝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精。

对每一条链接,你自己必须能够看懂它们之间的联系,否则将来依然会面临遗忘的窘境。

假以时日,你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卡片盒里面形成了若干团簇。这些卡片之间,用链接相连。

这样,把卡片串起来,也就足以形成段落、篇章,甚至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

你也可以采用辅助工具,帮助你去观察这种聚簇。例如下图描述了我 Evernote 笔记的关联。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0张图片

4

   

拼图

此时,卡片已经备好,这才该是你享受拼接卡片的时刻。

要高效拼接,你需要一个趁手的写作工具。

例如在 Scrivener 里面,你可以把卡片都从笔记软件导入进来。

卡片散列排布,然后依照上下文和笔记之间的链接关系,去拖动它们的顺序,看能否拼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1张图片

在这个结构中,缝隙肯定是有的。

没关系,新建一张卡片,简要注明你需要如何穿针引线,作为占位符。后面有了时间,再回来细致写作和修改就行。

你可能会问:

老师,不是说这样先规划后写作,会导致认知隧道效应吗?

确实,写这种过渡段卡片的时候,你的思维难以再度发散和跳跃。不过文章的主体内容和那张瑰丽的卡片网络,你都已经齐备。这种过渡段落,还“要啥自行车”?

这时候你应该防范的,是另一种错误。即试图把卡片当成静态的东西。

从笔记软件,到写作工具里,你恨不得一个字都不改,只通过调整卡片的顺序,以及过度段落,来强扭一个故事出来。

千万不要。

就像笔记记录的时候,你需要记两遍。此时,当你把笔记卡片转化成写作卡片的时候,一定是要把它当成动态的模块,而不是静态的文字。

要诀就是,每一张卡片导入进来之后,都要顺着当前的上下文进行改写和梳理。

原先的两张卡片,也未必非得是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布。甚至,有可能一张“吃掉”另一张,即把内容融合进去。

所有这些操作,都以你写作时的逻辑,作为执行原则和评判标准。

“上下文”这个词儿,意义非凡。

你写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给别人看。

小说是这样。非虚构类作品,特别是论文,更是要这样一种对话。

凡对话,就必须要有上下文。你的文字内容,要能嵌入到当前上下文的情景中。所以你得根据上下文来“翻译”你的“笔记卡片”到“写作卡片”,使之可以跟环境融合起来。

这样看似麻烦,实则在记笔记的时候,极大减轻了你的认知负担。你不必有顾虑,思索某张卡片写作的时候,就一定要符合最终文章的情景。想到哪里,就可以将笔记卡片写成什么样子。

5

   

网络

把卡片拼接成了文章之后,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呢?

我之前做到这里,总会做一件错事儿。

那就是把在某篇文章中已经用过的笔记打上标记,然后存档。

这样做,是因为时间长了,有些资料不记得是否已经用过甚至发表。再次重复使用的话,似乎就不大好了。容易让别人认为有卖两次骗稿费的嫌疑。

后来才逐渐明白,这种对使用过笔记存档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

因为卡片盒的奥秘,恰恰是复利。

你的卡片,写完了就丢(存档)。就如同把钱放到存钱罐里。你能指望存钱罐里面能生出财富?

但如果你在自己的卡片盒构建网络,却如同把积蓄存到了银行。

通过精心构造的手工链接,你的卡片盒里出现了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才可以帮助你获得复利。

这种增长,一两天可能看不出什么来。

最初,当你的卡片盒里面只有一条笔记的时候,它和你线性写东西的效果,看起来没有区别。

有两条笔记的时候,也无非是你可以将它们稍稍排布一下顺序。这和线性的积累方式,依然区别不大。

但是,随着笔记条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的链接就会带来强大的力量,这将使得你变得思维敏锐,变得文采飞扬。

你不是在一个一维的线上非常无趣地走来走去,而是在一张网,一张高维的网络上跳跃。你的经历,是惊险而刺激的。

这样才会有观众愿意看嘛。

你写得越多,写得就越快。因为你的网络足够复杂。

你写得越快,写得也就越多。而且因为创作的门槛,被你越拉越低,所以你在完成这么多的作品时,一点也不会觉得困难,更不会觉得是一种煎熬。

这就是外脑,一个复杂系统的威力。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 , 日有所长

另外一个心得,是没人限制过你,在一个时间段以内,只能拼一张拼图。

写作的高手,尤其是高产的作者,往往被人称颂其毅力。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误会了他们。

这些作者,根本就不需要动用毅力。

你可能听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未必真的在意过其合理性。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分布式的结构。有的时候,好的点子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涌现了出来。

这些点子,太珍贵了。你需要把它们抓住。

如果你现在在写文章 A,脑子里出现了一个跟它毫无关系的点子,怎么办?

有的人会马上开启一个任务 B,然后去讨论这个点子,把 A 晾到了一边。等到试图转会 A 的时候,心境思路全都乱了,好多东西甚至忘却了,还得重新来一遍。

有的人知道这种结果,于是会干脆丢弃掉这个点子,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聚焦在 A 上,以便能够按期完工。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正搞懂了卡片式写作,就会发现上述两个方式,都不对。

你应该快速记录下你的点子,写到哪儿都无所谓。然后赶紧继续回头写 A 文章,保证心流不断。

只是别忘了,在当天,把这个点子记第二遍,变成一张卡片。

谁知道呢?这样抓住灵感,不断积累之后,也许刚写完 A 文章,你一看自己的卡片盒,发现 B 文章的相关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足够复杂的网络,又一篇文章早已呼之欲出了。

何况,你怎么知道一个在当下看起来和 A 没有关系的卡片,是否会随着 A 网络的增长,突然之间产生联系呢?

你早已看过纳博科夫的比喻,知道了卡片式写作如同拼拼图。

但是,你何时听他老人家说过,你不可以同时拼好几张拼图了?

你的卡片越多,可能构成的链接就越多。而链接越多,你的网络内容就更为丰富多彩。

随时盯着卡片盒,看哪个笔记网络最为成熟,你就可以准备摘取胜利果实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流程,卡片式作家往往都特别高产。因为人家是多线程工作。就如同你用下载工具下载,多允许几个任务并行,一般都有些益处。

而且卡片写作法还是步步为营的。他们随时都可以捡起来暂时搁置的工作,靠着早已记录好的基础单元和链接辅助,继续稳步前进。

你不必焦虑,不必压抑自己的创作冲动,不必动用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更无须使用意志力资源。

意志力这东西,实话实说,大部分人真的没有多少,就不要随意浪费了。暴殄天物啊。

那些用过的笔记,倘若记不清是否用过,又用了一次怎么办?

没关系。

每次你写作整合的时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再度翻译,是不是?

这种翻译有的时候可能恰巧一个字也不用变化,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改写很多内容。甚至,有的时候除了一些关键词之外,全部都需要变化,以适应你独特的写作空间上下文。

这种重用,并不是一种偷懒,而是大千世界里,固有的一种自相似性的结果。

在物理学中,微观粒子的结构与宏观尺度的星球存在相似性。

在史书中,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

在机器学习领域,你不必从头训练一个模型,而可以使用迁移学习,借鉴别人的训练结果,只需要很少的样本,就能微调一个复杂模型,符合自己的需要。

在不同尺度,不同任务间,处处都有这种自相似性。同样,你的一则笔记卡片,放在卡片盒(你的外脑复杂网络)中,也可能要被用到一次、两次……

这样一想,你还需要担心吗?

6

   

小结

这篇文章里,我详细给你介绍了卡片写作的常见认知误区与具体实施方式。

希望你能理解以下要点:

  • 卡片式写作,方向至关重要。千万不要自顶向下列大纲,而要以笔记为单元,通过链接构成网络,让你的思考之网自底向上,自然生长出来;

  • 笔记作为基本单位,你需要了解正确的记录方法。要记住两遍记录法,帮你平衡对关键想法“记得全”与“记得及时”;

  • 笔记卡片不能直接作为静态的拼接单位,而应该就着上下文,翻译成为写作卡片,然后再进行拼接,才能避免思维被局限和挤压,才能让你体会到卡片拼接的愉快;

  • 充分理解笔记卡片对于思考网络的作用,你才能避免错误滥用意志力,甚至丢弃掉头脑中好不容易涌现出来的宝贵观点。自相似性可以让你在不同上下文中重用同一则笔记的不同译本,而不必有所顾虑。

总之,好的写作方法,可以让你的工作进入正反馈循环。工作进展顺利,你来了更多的劲头儿。有了劲头儿,又可以愉快地进行更多的卡片拼接,形成更好的输出。这样的效果,是你的精力充沛,干劲儿十足,著作丰富。与此同时,你的卡片盒外脑,也变得愈发深邃而睿智。

反之,如果工作的结果,是让你每一次创作都搜肠刮肚,疲惫不堪,那么你的热情自然会消退,停止构建和写作更多的东西,从而进入一个停滞或者负反馈循环的阶段。

希望这些论述,可以解决你关于“卡片拼接”方法的疑惑。

祝卡片写作愉快!

感觉有用的话,请点“在看”,并且把它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赞赏就是力量。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2张图片

由于微信公众号外部链接的限制,文中的部分链接可能无法正确打开。如有需要,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访问可以正常显示外链的版本。

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玉树芝兰”,第一时间免费收到文章更新。别忘了加星标,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3张图片

如果你对 Python 与数据科学感兴趣,希望能与其他热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切磋,答疑解惑,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_第14张图片

7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 如何用虚拟现实培训领导力?

  • 你需要补哪些核心能力?

  • 写给我即将毕业的研究生

  • 你打算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创新怎么教?

题图: Photo by Maksym Kaharlytskyi on Unsplash


「本文参与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