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灯光的范围 20191019 晨间日记

图片发自App

有一个路灯下找钥匙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找了很长时间的钥匙也没有找到,就有人问他:“为什么找不到你还在这儿找啊?”他回答:“因为别的地方没有路灯,我只能在这个地方找。”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像我们古时候的一个成语刻舟求剑,这个人周围没有围墙,却被囚禁在了这个路灯之下。

光听故事觉得我肯定不会是这么蠢的人,其实类比一下我们的一些思维模式,自己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我们用一种经验和方法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己的经验跟实际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我们往往还是在原有的“光明”之下寻找,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别的地方。只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突破路灯的光照范围,才有机会找到答案。

叔本华所:“我们常把我们视野的边界当成是世界的边界”——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如同不存在一样,我们根本不知道自我感知的边界之外的东西。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一种受害者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对于外界信息的加工就会变形,对于世界不公的信息就会处于高光的状态,而和这个理论抵触的事实和数据就被自然忽略。最后导致这种认知越来越强化和固化。最后出现和自己预期不符的情况的时候,就会让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自己是无辜、优秀和卓越的,总有刁民想害朕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的想法如果自己有认知到了,其实就相对简单很多,就好比开车遇到一块石头,看见了,就把石头伴奏,障碍接触就可以继续往前走。而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实物的障碍,很多时候就忽略,甚至觉得这就是道路的一部分,就很难消除。

缺乏行动力,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内在的障碍在作怪。希腊哲学里面的“芝诺悖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从A到B要经过AB的中点C,到达C必须要经过AC中点D……这样无限循环下去,到达中间点是到达终点的前提,得出结论是从A无法到达B。但是世界我们自己走路走一下就能明确知道这是一种书呆子的想法。

“拖延症”跟这个悖论很像:老想着把前提的准备做的充分一些,由于缺乏一种强烈的行动愿望和行动力,所以马上就会想到“要做成这件事要先准备做一件什么事”。

【下一步行动】

听课啦,学习啦,提升认知啦这些都不是目的,更不是逃避去做下一步借口。明确目标,赶紧行动才是正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突破灯光的范围 20191019 晨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