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连说茶茶喝完了

  茶字的结构,是人在草木之间。

  茶敬人,把人做了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字是人造出来的,这恰是人对茶的初衷。茶是俗物,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名角,唱着压轴的戏。茶也是雅者,别的店的伙计叫“小二”,茶楼的伙计要称博士的。在来往的人情里,茶是桥梁,当下流行茶话会,推杯去问盏,盏中的是茶。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是茶水,取的是净中滋味。茶还有彻底脱俗的一面,长在红尘之外,与高僧为伴,会心悟道,随形化物。那句“吃茶去”是和尚们辈辈要传的口头禅。“问茶”是和尚界的术语,“禅心如何尘中净”。俗嘴问茶问什么?不过价钱而已,问的也不是茶,是卖茶的。清代一个皇帝去难为一个方丈大和尚,问“名寺如何名利”?大和尚端上一杯茶,“一滴是茗,片言是利。”皇帝老爷子龙颜大悦,龙手大撒把,赏赐了一河滩银子。高僧都是累劫中修成的罗汉,老和尚取悦皇帝的功夫真是着实了得。

  和尚们不仅喝茶,史上不少名刹重寺也辟自留地种茶,小和尚采,大和尚焙,和尚的“级别”越高,茶的“身份”也越重。和尚们也好写茶,若有哪一个做闲学问的人多事,集一套历代高僧诗词大成,事关茶的不知要编出多少本。清代的大学问人李渔有两句料理和尚与茶的话:第一句是集苏东坡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第二句是他的自言自语,“和尚喝茶,不知是什么滋味”。

  三毛说喝茶有三重感觉,头遍茶苦似生活,二遍茶醇若爱情,三遍茶淡如微风。三毛是文明作家,她说的雅,该得德艺双馨的。明代的许次纾话粗,“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以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开之大以为然。”

  (《茶疏》)

  三毛和许次纾说的是品茶,打的比方有轻重的分野,但传达的意思基本接近。由文生意,这两个人都可算做喝茶的行家。

  平凹主编说,酒是茶之敌,这有些夸张,说得像和尚的话。喝茶是取自在,喝酒是找乐子,两件事是一根藤上的瓜,根是联系着的。往最大里说,也不过是脾气不和的两兄弟。脸面上不合,但心是通着的,每遇大事,或逢节过年,兄弟两个自会凑在一起。老话说,一个人不喝酒,但一个人可饮茶,禅关气清,静处可以通神。但这两件事都不宜独饮成癖。喝闷酒的是有狠手段的人(酒鬼不在此列,我说的是人),独自品茶的是高旷之人。在武侠小说里,一个人进门就锐声要酒的,是一种结局。进了门拎一壶酒去角落独饮的,又是一种结局。但最后占上风的,多是进门后招呼一壶茶上二楼的。无依无凭人自守,清风明月两袖间。

  新茶上市时候,茶是不宜独饮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共享着才好,趣味可以横生,选个像样的茶馆,比如瓦库吧,几个多日不见的朋友东拉西扯,南辕北辙了也不要紧,茶只上心不上头,脑子越喝越明。一壶茶喝到三巡,请客的那位就拉开门,悄悄对茶博士说,“茶喝完了,再上壶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茂连说茶茶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