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一切价值的核心

【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问仁,即很多人询问孔子,何为仁?如何发挥仁德的胸怀?这也是孔子价值观的最高原则性规范。

中国哲学之四方架构本体论、功夫论、境界论、宇宙论,在本章中皆有具体的表现。

从本体论角度讲,人人皆有仁心;

从功夫论角度讲,人人皆可以实践仁;

从境界论角度讲,几乎无人可以达到仁,但仁本具有;

从宇宙论角度讲,客观世界存在仁。

而以仁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儒家思想义、礼、智、信、善...都是仁德的相关体现。于此,末学结合生活进行了两两相参。

仁 ~ 礼

仁是礼的内在涵养,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孔子重礼,礼,即:规则、仪式、管理、制度、法制,此为仪轨的部分,若加之仁心以例行,便会形成一个普遍无私的关爱的境界,那么礼是关心仁德的外化客观的行为模式,于此,仁+礼就是构架一个对大众对社会无私服务的行为规范,即:仁者爱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故,日常生活中以礼相待,发自心底的恭敬礼让,即是仁德之心的表现。同时,本章亦讲到一段经典句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亦是讲我们平日要克服自己的习性缺点,以合乎礼仪的方式与人互动,依尊经典之教怀仁德之心礼敬众人,以礼相待,修己利人。

仁 ~ 义

仁是义的客观主导,义:大义。君子之义。利他之心的体现。舍小家,顾大家,舍身取义。此皆是仁德之心的主导驱使。此属于价值意识的本体论,其根本在于仁。 “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最好的政策(规则、制度等)来照顾周边人,照顾团队人员,照顾百姓,愿意济众,作对社会有利的事,此为义。依据仁的主导,来形成的一种价值意识的体现。

仁 ~ 智

仁是智的根本,智:明理后而生发的思想与行为体现,仁德的教育判断之法。其根基是一颗仁德之心,是仁者的生命境界,即:智、仁、勇,三者为一体。面对个体矛盾时谦让并合理解决;面对大众困难时勇于担当;面对恶人时亦能以仁心相待,具足此三者并持续不间断的去利于大众,即是具备了圣人的思想与行为。记得杜教授讲过:要具足此三者需要经历,尤其经历苦难与考验。故而得出结论,苦难与考验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可以让我们坚定仁心、开慧、增强勇气。

仁 ~ 信

仁是信的初始。首要具备一颗仁德之心,方可以树立自我的信心,从而信任、相信、爱护社会大众。以此为初发心去行事也会树立良好的诚信准则,导以服务大众时以诚相待,获得信任,无论个人还是企业亦或所推崇的产品皆会被认可、被尊重。当今社会信用危机,诸多用品、工具乃至食物等等都具有不安全性,这皆是“信”出了问题,而促使他的是“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个人失去信任便是仁出了问题,时间久了,假象被识破了,自然失去信任,不能共事。而“志于仁”者,带大家做好事,关心别人,帮助大众,愿意无私的为大家服务,以此为志业,此亦会树立良好的诚信关系。故,仁与信并行而为之方是根本。此在中国哲学架构中属于立体实践的功夫论。

仁 ~ 善

仁者,皆善。无论言语与行为举止,处处皆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念,利他之举,此为善。此在中国哲学架构中亦是归为完美人格的境界论。而有此境界,并能带领大众去例行实践,此为善举善行善法。仁者,善人,面对恶人亦以仁心相待,尽量帮助恶人,试图唤醒恶人本性的那颗仁心。并在他不感恩的情况下亦能帮助到他,从而利于他后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为大善,更是仁德之心的体现。于此,善亦是培养自己一颗纯善的仁德之心的胸襟。

综上所述,仁,是一切价值的核心。儒家的价值意识如归结一个字即是 “仁”。那么我们学习《论语》,学习儒家经典、儒家思想,首要学习以一颗仁德之心去关爱身边人,关爱社会,培养自己一颗服务大众的好仁之心。修己利人,胸怀天下,仁爱大众。以此,获得最大收益的亦是自己,因仁心养心,仁德育德,仁爱增福。

感恩教授悉心教导,末学潜心修习,精进努力之~~~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素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一切价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