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卡夫卡的灵魂深处|《卡夫卡与少女们》

最早听说“卡夫卡”这个名字,是源于一部主人公与之同名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和作家卡夫卡有同样的名字,我一度以为《卡夫卡与少女们》也是这样一部主角同名的小说。

直到书到手,我才发现此卡夫卡非彼卡夫卡,《卡夫卡与少女们》中的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又译作:弗兰兹·卡夫卡)。

《卡夫卡与少女们》是一部很特别的传记,一本深入探索卡夫卡的心灵,以及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少女们的依赖关系的传记。

卡夫卡是著名的作家,是一个用德文写作的奥匈帝国的犹太人,他在一生中写了不少部文学作品,著名的作品如:《审判》、《变形记》、《城堡》等,他擅长运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来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原先,我看卡夫卡,着实喜欢不起来。因为,他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颗缺乏爱的滋润、躁动却又阴沉抑郁的心,他的心田就像是阳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即便偶有光明进驻也是一瞬而过,更多的时候是被阴暗笼罩。

法国作家达尼埃尔·德马尔凯,熟读卡夫卡的文字,并通过《卡夫卡与少女们》对卡夫卡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做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从他对卡夫卡的性格、文字、行为的剖析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认知、感情细腻的、全面的卡夫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卡夫卡是个性格中有着矛盾的人。

比如:他明明渴望爱情的救赎,却始终无法和少女们走到最后。

德马尔凯笔下,卡夫卡和少女们的爱情跃然纸上,即便读者身不在作者笔下,却能轻易从文字中感受到卡夫卡的怦然心动,他对少女们的遐想、情欲,对性事的渴望、厌恶,在文字中活灵活现。

很多故事中,因为外界因素才有的爱而不得,在卡夫卡这里是得而不受,他得到却又不肯接受,总是轻易的放弃。

唯有在生命的最后,他才仿佛寻到了爱的真谛,却已经没有了属于灵魂的颤动。

又比如:他明明内心羞怯,却勇敢地应画家之邀当人体模特。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得不说卡夫卡的个性之中有着某种不知畏惧的勇敢,在某个时刻帮助他克服内心的畏惧。

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在卡夫卡身上奇异地得到调和,构成了卡夫卡性格的鲜明两极。

卡夫卡又是一个有感情洁癖的人。

作为商人家庭的孩子,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和相处方式,在卡夫卡身上的影响也是突出并且深远的。

他父亲给他取名“卡夫卡”,意味“寒鸦”,而他家的店铺也是以这个为店徽,这说明卡夫卡的诞生是被期待的,至少一开始,他的出生对他父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然而,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健康。他父亲虽然对孩子有期盼,却没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关爱,粗暴的管教方法,权威式家长的影响力在卡夫卡的性格中被映射的淋漓尽致。

卡夫卡说: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他无疑是渴望爱的,可是这种从少女们身上能轻易获得的爱对他来说不够纯粹,由此带来的情欲又令他觉得肮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这个角度来看,卡夫卡的感情洁癖,是造就他性格和人生悲苦的原因之一,但这也同时成就了他的作品,他对爱的隐晦的渴求和苛求也反映在他笔下的人物的性格中。

卡夫卡还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卡夫卡又说:“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然而,他自己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却一直无法逃脱心灵的枷锁。

他一生中有过三次解除婚约的经历,我们现在无法考证在这三次经历中究竟谁是谁非,却能从常理推断,总是接触婚约甚至临阵脱逃的卡夫卡是极度缺乏安全和责任感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少女们之间周旋的卡夫卡,内心其实渴望一场爱情能够带给他救赎。然而,因为成长过剩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困扰,卡夫卡的内心总是缺乏深入爱情的勇气,在他内心深处,他憧憬的、渴望的爱情,总是会停留在“最初的”模样。

《卡夫卡与少女们》,隐喻了一场被卡夫卡期盼却始终未到来的灵魂救赎。

在过尽千帆之后,卡夫卡成就了自己的作品,却留下了对自己灵魂的审判。

如果你想让自己走进卡夫卡内心深处,去体会一场被期盼却始终未到来的灵魂救赎,不妨看看这本《卡夫卡与少女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

一枚爱阅读、爱生活、爱分享的二宝妈。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读书心得以及育儿感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卡夫卡的灵魂深处|《卡夫卡与少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