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好的三首七律

杜甫最好的三首七律,可有不同的选择,我的选择是:

(1)《登高》,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

杜甫在夔州写下了《登高》一诗。 那是大历二年(767年)秋天,56岁的杜甫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登上高台。

空旷的天空之下,扑面的寒风中,听见猿猴的哀鸣,令人心境抑郁;而水中的小洲上,鸟儿在轻灵地飞舞盘旋,带来些许宽慰。诗人见到纷纷落下的树叶,联想到自己年老多病,身世艰难,顿生悲戚之感;然而,看到滚滚而来的长江的时候,又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振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用雄浑大度的笔触,概括了他漂泊零落的一生;“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他衰老病痛与孤独落寞的写照,人生百年,他的人生竟是如此凄凉。他的“艰难苦恨”密密地写在如霜染的鬓发,而对于一个只能借酒浇愁的垂暮之人来说,有什么能比因病痛而不得不“新停浊酒杯”更为可悲可叹的呢!

这是盛唐时代最后一首感天动地的慷慨悲歌了。

(2)《宿府》:此诗可与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一)》对比欣赏。

杜甫留居蜀地期间,与时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交往密切,得到严武诸多扶助。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杜甫为严武送行,写下了《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一诗。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再度回成都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邀请杜甫作他的幕僚,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而后世对杜甫有“杜工部”之称。接到严武邀请时,杜甫全家正在阆州,他当即决定重返成都,途中写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给严武。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一)》中,喜悦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杜甫的幕僚生涯并不舒心,他在《宿府》一诗写道: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强移栖息一枝安”,源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诉说了诗人内心的纠结。

将两首诗对比,《宿府》要深沉得多,故而被《唐诗三百首》选入。

(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一)》,此诗虽不及《宿府》,也是一首很好的作品,情深意切,很感人,受到后世推崇。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诗中有“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之句,“丙穴”是一种美味的鱼,产自离成都不远的岷江之中;“郫筒”是一种醇香的酒,用成都附近郫县的竹筒酿成。诗句中洋溢着回归成都的喜悦和对严武的感激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甫最好的三首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