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做好一切的基础

导言部分虽然提到关注内心,但没有详细解说。我们将循着作者的一个个标题展开阅读之旅。

一、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背后

本章开始提到一组概念: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很抓人,很多老师常被批评教学方法不够好,内心里愤愤不平又不知该怎么办,这句话一下子打到人的心里。打到心里的感觉只是与一线教师的复杂心理共鸣了,但还没有真正走进帕尔默的概念,他想说什么呢?他这样说仅仅是安慰人吗?

作者没有直接解释这组概念,而是开始阐述好老师的特点:“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这句话落在“心灵”上,根据他的解释,我理解这里的心灵就是人的整个身心,就是人的全部的内在特质,心理学将这些内容统称为人格,包括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心灵的价值是“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可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不妨缩减句子成分,提炼主干:编织关系网,以便学生编织世界。

这是不是在说,好的教学就是把自己、学科内容和学生一道关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与我的关系,从而能独立的走进世界,建立自己的生存世界?

这是不是把“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观念联合起来了?

这是不是在说,好的教学要让学生感觉到学科知识跟自己的关系,探索欲被激活,真正的走进学科的问题解决智慧中,跟学科专家们一起面对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思维的力量,也欣赏科学家们思想家们思考和思想的高妙?

帕尔默的话似乎有这意思,但他却把人的心灵作为根基,这又是怎么个逻辑关系呢?

二、教学与真我

这部分开头指出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而好的教学源于心灵,也就是能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认同是一个复合词,由“认”和“同”组成。

“认”,认识,了解,即全面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甚至明确当下的行为和思想的出处,即跟过去的关联。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人知道自己当下的行为与过去重要经历事件的关联,就可以破解当下的心理困扰。此所谓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尤其是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关联。

“同”,认同,即在充分分析了自己之后,全面的悦纳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不是自以为是,而是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积极的展开与世界的交流。交流是啥意思?就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啊!人只有接纳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面对问题。面对或者说正视,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很多人活得很拧巴,就有对自己的现状不接纳的元素,身心分离,越是避讳,越是努力掩饰和摆脱,就越是矛盾重重,陷入困境。

接着再看帕尔默的“自身完整”:

“我所说的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关:对这些力量我是欢迎它们还是害怕它们,认同它们还是反对它们,追随它们还是拒绝它们?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我会变得更加完整,但是完整并不意味着变得完美无瑕。通过承认我原本是的那个整体,就意味着变得更加真实了。”

我还是故伎重演,把“完整”拆分为“完”和“整”。

“完”,完全,全面。即在自身认同的基础上,对各个特点和关联进行一个全面判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不足,哪些需要保留和善待,哪些需要改变或者删除,也就是整体、全面的审视自己,朝向一个自我接纳的有长处也有短处的人。

“整”,整合、统整。条分缕析的自我昭然在那里,接下来就是在接纳的基础上明确一个方向,包括调和优点与不足的关系,包括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交流,让自己既是脚踩大地又能与世界积极互动。之所以说脚踩大地,是说积极的与自己内心和内在心理或者说人格结构沟通,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会源源不断的为能觉察有理性的自我提供能量与智慧,需要自我善于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这个比较微妙,不是神乎其神的玄虚,而是当人真正精心感受和思考自己的时候,就容易领悟到源自潜意识传递出来的提示,自我理解这些暗示的方式可能是自己身体的感受,也可能是莫名的情绪,甚至是飘忽不定的梦等,用心理学的概念说,就是潜意识(无法把捉,否则就是意识了)逐渐的转化为前意识,只要保持倾听内心的平和,就能更多的领悟自己内在的智慧,换个角度说,这就是人们所谓的灵感。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交流是脚踩大地,也可以说,只有“是其所是”的做自己,不为外在的力量所挟持,才是快乐和惬意的,才是充满智慧的,因为这才是自己的主场。接下来,还要积极的与世界互动,既是把自己的独创应用于世界,也是借助世界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也就是要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让自己内心的创造完美的呈现出来。这背后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简单说就是,人的世界是人的内在观念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内在观念的一点点展开。点到为止,有争论留到此文之外。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明白帕尔默下面的话:“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我之为我,人之为人,就是不能把人降低成一个物。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就是自身的全面审视和重建,这种自身的建设是一辈子的事情,生命不息,发展不止。

帕尔默不是就事论事的仅仅说如何做好教师,而是在进一步的指出,要想做好教师,首先得做好一个人,只有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才能做好教师。当然做好了人,不仅仅能做好教师。

紧接着作者例举了艾伦(Alan)和埃里克(Eric)的故事,前者是正例,后者是反例,反之为反就是埃里克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是自卑,而靠指责学生来掩饰自己,没有自身认同,也无法自身完整,于是,工作不快乐,人生不幸福。

帕尔默引用布贝尔(Buber,M.)的话:“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意思是说教学跟生活一样,不要害怕,也不用掩饰,面对就好,很多貌似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的面对以后,就启动了解决的方案,不再是一个隐患,不时的侵扰着人的心灵。

三、当教师失去心灵

所谓的失去心灵,就是不能满怀信心的打开自己,积极的与世界交流,而是封闭自己,躲避问题,认为无法接解决。帕尔默分析得很精彩:

“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我们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我们的话语陈述脱离了我们的心灵,变成了‘漫画书中气泡框中的话’,我们自己成了漫画书中的人物。我们远离学生,远离学科,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记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被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很多时候,解决不了问题,而是认为解决不了。比如面对疾病,很多人都是吓死的,真正的疾病不至于那么快的致命。

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它在人内心里不时闪现,并不时的闯进正在进行的生活,把当下的秩序井然搅扰得一片狼藉。这就是未解决的情结的力量。

不与学科分离,就是要把自己的热爱融进学科知识;不与学生分离,就是保持对学生的倾听,努力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伸出针对性的援助之手;不与自己分离,就是让自己身心一体,不伪装,不矫饰,坦然的面对一切。

作者举了“天鹅绒革命”的事例,“哈弗尔河通过唤醒捷克人民认清自己是谁而找回他们的心灵。我们所有人都不是外部力量的奴隶,而是拥有不可剥夺的内部力量的人,尽管我们可以而且正在把这种力量闲置一旁。”只要面对,人的内心就会涌现出问题解决的力量,不回避,不逃避,问题就在这种相遇中逐渐的得到解决。

四、启发、引领我们的心灵导师

这部分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说明要想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首先要关注到我们内心,它是我们展开自己的导师。

有的老师之所以会成为自己榜样,那是我们的心灵与之契合;有些老师之所以让我们痛苦不堪,就是对方的风格不适合自己,“他人就是地狱”。

也即是说,关注自己的心灵首先是感受自己所做事情是否让自己快乐,而不是因为对方著名,也不是为了外在的成功,甚至不是为了责任,只为自己的热爱。不同的人的热爱是不同的,只有循着自己的热爱,才能找到力量和快乐的源泉。

不要空谈社会需要,当每个人都循着自己的热爱生活和工作时,世界一定比当下更丰富更美好。社会不是束缚人的,社会是人构建的,是服务人的。

五、铸造你的学科

作为教师,自己的学科是尊严所在,即通过优秀的学科教学为自己赢得尊严。帕尔默在书中没有谈如何铸造自己的学科,只是在说,要喜欢自己的学科,要通过学科的学习和教学提升自己。这是完全内在化的思考方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本质。很明显,当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学科,就一定会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一定会从中获得乐趣而滋养生命。可惜的是,现在太多的教师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包括教师本身,只是职业,即生活的需要,不是生命的需要,如此就很难讲铸造学科了。

帕尔默在本部分的结尾处引用斯科特一马克斯韦尔(ScottMaxwell,F.)在她80多岁时完成的著述中的话:“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当你真正拥抱你自己拥有的一切一切和所做过的一切一切……你就是真正勇敢地面对现实了。”只有是你的,才是独特的,只有独特的,才是大家(学生)需要的。正如文学界的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六、教师的内心

这个内容上一部分已经提到,职业认同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要想做好教师,首先要认同自己的教师角色,否则,其他都是空谈。即使成为比较好的教师,那也是技术型或者强制型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喜欢学生,也不喜欢教育,甚至不喜欢自己的学科,只是凭着自己的理性和心理来做教育。这不是理想的教师形象,帕尔默所谈的是,一个好老师热爱教育,喜欢学生,也对所教的学科充满兴趣,这样才能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才能谈心灵的丰盈。

这其实是当今教育的悖论,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是很多不热爱教育的人在做教育。

“当我侵犯了我自己,不可避免地,我最终会侵犯与我共同工作的人们。”被迫(当事人认为的被迫)从事某一职业,就是自我侵犯了,带着这种分裂和矛盾,自然会侵犯他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何发现自己的热爱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正如作者所言,确实是老生常谈,但真理就是简单如话,但常被人忽视。

章小结:

这一章可以从后往前的理解,通过学习和自我省察,找到自己的热爱,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然后就是在学科研究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打开自己、丰富自己,这就是和世界一道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就展开了。

(《教学勇气》第一章阅读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做好一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