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史寻缘】“兔死狗烹”缘何成为多数功臣宿将的不幸归宿

翻开那浩瀚且尘封已久的中华史卷,我们便不难发现“名将不得善终”这一历史悲剧与现象总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不断变相重复地上演,是我们对这种怪象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于置若罔闻了。诸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吴之伍子胥,魏之乐羊,赵之李牧,秦之白起;汉之韩信,彭越,黥布,周亚夫,马援;隋之贺若弼;唐之侯君绩;宋之狄青,岳飞;明之蓝玉,熊廷弼,袁崇焕;清之鳌拜,年羹尧;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历经百战的勇将不是在边关与沙场之上喋血或者马革裹尸,相反的是断头于自己所效忠的封建帝王之手和帝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以上种种现象不断地重复出现给历史上的勋将们敲着断送生命的警钟。我们姑且成这类独特的历史怪象为“兔死狗烹”怪圈吧!

    “兔死狗烹”的历史典故大概出于军事天才且被汉高祖刘邦誉为“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被残酷毒辣的吕后杀害之时的话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句临终遗言不仅充满着“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悲感之意,又深刻地表现出了“国士无双”之誉的韩信对君王刘邦的失望以及对自己所信奉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道德信念的失望,也是韩信在临终之前的对现实的感悟,更像讖纬一般成为无数的功臣勋将们几乎不可避免的历史怪圈与宿命。

      历史上流传于后世很多经典之语如:功高震主,才大吓主,势大慑主,权大欺主等等。看似意义相同,其实不然。功高震主,才大吓主,势大慑主等都是客观上臣子显性与隐性的力量在客观上已经威胁人主的地位,有可能是君主心有所疑离,即可能是人君主观上臆测,并未造成胁迫主公的绝对化的事实;而权大欺主则是臣子们由于权势大而主观上不把君王放在心上,且有意欺负人君,并造成客观的事实。

      那么我们当然会问这种名将陨落历史怪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然,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往往是由内在与外在的,主观与客观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军事家在王朝构建之之中,与帝王在未称帝之前长期以兄弟及朋友甚至是军事联盟关系相处,且远甚于上下级关系,这致使勇将在帝国构建之后无法能够及时地进行角色的转化,无法心平气和的接受这种现象。的确是,以前主上和将军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称兄道弟的时代多美多令人向往,现如今大哥已成为至尊天子,兄弟们却成为匍匐在昔日的兄长现在的帝王脚下,还要兢兢业业的做着人臣,这种角色的巨变,哪个人臣心甘情愿的接受。

      其二,军事统帅们不会轻易地接受帝国建立之后的国策的转型,即有军人政府向士人政府的转变以及封建帝王为维系“一家之天下,一姓之天下“的需要来向勋臣宿将夺权以加强君王的权力的趋势。正如西汉政治家陆贾所说:“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试想一下:虽然不能与已经为帝的大哥一起称兄道弟,且因兄弟情深来为兄长在朝堂上忍辱负重,若在外能向下与士兵们同舟共济,在沙场驰骋,或者是在下属面前耀武扬威也可,至少可以有个相对的比较和移情的事情。可是昔日的老大为了一己私利和王朝的稳定,而强制性的剥夺了将领们领兵作战的权力,犹如困兽。即使如此尚可接受,若他们的“大哥”能够给其“小弟”们文职或授予高官厚禄亦可,然军将们行伍出身的武夫岂懂治国安邦之道,当然不可委以重任。所让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亦可,然害怕因官场失意的小弟们的或主动地再生,或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被动卷入造反浪潮。即使不生反叛之心,也难免会利用余威作恶乡里,鱼肉百姓来危机国家稳定,遭受法律的严惩而将星陨落。

      第三,由于将领行伍出身,文化水准相对较低,然凭借军功,资历与与帝王的关系,自然看不起毫无功绩与威望的后进之士和文弱书生,且政治韬略与生存法则极度贫乏,自然内心不甘让后来者居上,肯定恃功而骄,再加之,将军们功高震主。可想而知,将军能活吗?再次之,身为“大哥”们真的宅心仁厚和怀念旧情,诸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之流,大胆地相信昔日的哥们不会革自己的王命,然谁能保证他们不在自己驾崩之后不会造反呢?若身经百战的他们真的武力革命,先帝之子又怎能抵挡;即使不存在造反之事,并让他们居于庙堂之上,身为“侄子”辈的皇帝又岂能轻易驾驭他的”叔叔‘“辈的臣子呢?再说了历史流传“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常态,怎么会有一代人或是几代人一直受宠之理?加之以武将们对历史知之甚少,不能努力吸取历史教训。

      再者,名将们缺乏明哲保身的政治头脑,又不愿韬光养晦,用”自污“之法来求全。且不能很好地理解君王的心意,当一个将领功勋卓著到了无可奖赏的地步的时候,就到了该将将星陨落之时,此所谓“功高不赏”。或者是,当皇帝不知道如何三军统帅有何把柄与喜好之时,也是将军最危险之刻。大家想想即可知道:不知道名将的喜好,即不知道如何笼络将军;当将领没有把柄在帝王手中,即人主不能有效地控制握有兵权的将军。这就是在古代封建专制王朝之中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即”有求于上“与“用过不用功”。在封建专制体制中,人臣不可不能有才,又不能太有才“,否则若太有才了至帝王于何地?陷群臣于何处?这所谓”才大不仅欺主,而且欺臣“。这就是中国特有的相对的动态平衡文化,亦即”和“文化或中庸之道吧!还有在浩瀚的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上演着亡国之君往往是非自然死亡,不仅是君王本身还有同姓宗室,外戚勋贵,前朝遗臣都要经历大规模地屠杀,这样不仅是为了除掉潜在威胁,更是权力体系的重建,同时也是稳定新建王朝。看来,亡国本身就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因为亡国之后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大得可怕。从而,加剧了君王的猜疑心理和危机意识,形成了”宁可妄杀,不可错过“的防灾之“法”,武将自然而然地并首当其冲地成为君主猜忌与防范的对象。这一模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加速和扩大了将星陨落的速度与规模。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名将得以善终,诸如秦之王翦家族,蒙武家族;唐之郭子仪等等,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能够在如此险恶的处境之中善终!向他们的忍耐和睿智学习!

      清世宗雍正皇帝说过:”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全功难;全功易,恩功难。”亦有诗云:高祖眼中雄两只,淮阴国士与双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限到考终。最后用出自于/孔雀东南飞/之话结语: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唐代才子杜牧在/阿房宫赋论/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西汉政治家贾宜曾在/过秦论/中说过:前世之不忘,后世之事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史寻缘】“兔死狗烹”缘何成为多数功臣宿将的不幸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