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珍贵的记忆 从未走远

图片手机拍摄

谁能把家园的昨天,呈现给你,谁能远渡重洋,从欧洲大陆来到亚洲腹地,千里万里地追寻,只为遇见,人类文明的蛛丝马迹。

科学探险,向广袤的空间,涉千山,踏万水,从西方,到东方,无异于一次远征。

这是我八月八号,参加敦煌文化馆“记忆重拾——1879年匈牙利考察队在敦煌”展览开幕式,走遍展厅,独自浏览后,产生的想法。

当时间拉回到1879年,五月的敦煌,我的眼前是黑白世界,匈牙利科学探险队,关于丝路敦煌的记录、图片、文字,关于莫高窟的最初描述,恰当的文字记录,对地质、地理的考察、测定,甚至每一个落脚的地点,都做了细致批注。

他们的前瞻性,准确分析,对自然、人类、文化的好奇心,让人敬服。

探险队的领队是贝拉.塞切尼伯爵,在拥有物质财富后,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有。选择遥远的东方,作为科学探险的行程。

要知道,匈牙利科学探险队,是继十三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之后,第二拨来到中国的欧洲人。

对未知地域的探索,对脚下大地的追问,对不同版块人群的存在方式,文化,生活的关注,使他们踏上万里之遥的长途。

成员有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等。

他们自美丽的多瑙河畔走来,一路风尘仆仆,从动荡的祖国,怀着单纯的热念,来探求人类文明,对其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实地考察,真正的第一手资料,走从未走过的路,来了解,审视大千世界的瑰丽壮观,美好遗存,是一次很有价值的出行。

139年前的敦煌,匈牙利科学探险队的到来,受到当时的地方官员、乡绅的隆重接待,敦煌自古民风淳朴,虽偏居一隅,但曾经的灿烂辉煌,繁华过往,依然可寻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它暂时沉寂,但善良本性不改,厚道包容仍在。

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仅从兰州到敦煌,就用了整整二十五天时间。

那时的行走,道路崎岖,诸多不便,但目的崇高,具备科学精神。他们克服语言、水土、气候的不便,在清政府那里,获准最远到敦煌的批示,要求他们完成考察后,留一份详细地图资料。

有备而来的匈牙利探险队,装备精良,仪器先进,我注意了一下,就敦煌县城到莫高窟的距离测量,只和现在相差约一公里。科考人员,具备非常专业知识,他们用实践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发现我们的保藏,千佛洞的整个窟区的情况。回国后,正是在科学报告、游记、日记里面的阐述,以及稍后的广泛传播下,使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敦煌,以此为依据,也促成了后来的斯坦因寻宝之旅,这是后话。

匈牙利,是欧洲中部国家,多瑙河从中流过,北靠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和乌克兰、罗马尼亚接壤,是风景秀美、山河壮丽的国家,气候冬暖夏凉,资源相对缺乏,但人民生活水平不错。

此次携藏品前来敦煌的,是匈牙利国家图书馆馆长诺克.伊思特万先生一行。

开展仪式上,我们一睹风采。精致又突出的欧洲美女,皮肤细腻,年龄无法猜度,小面孔生动,灵巧,馆长显然年事已高,鬓角花白,声音浑厚。

第一次听匈牙利语,有翻译在侧,也是第一次看到匈牙利文字,像小蝌蚪一样弯来绕去。

我的家乡敦煌,正是瓜果飘香的八月,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让国内外游客,我们本地人,了解敦煌的过去,曾经,科学探险队镜头中,纸笔下的上上世纪中后期的敦煌,很重要,也很及时。

展出图片,绝大多数是黑白的,它有一种天然的厚重感,也有稍迟一点,斯坦因1907年拍的。大泉河水满满当当,流域宽阔,鸣沙山里,月牙泉边,庙宇错落,县城街市繁荣,绿色掩映。

再现敦煌昔日景象,我们好奇手摇织布机的原始,感慨时代变化。如今,生活发生了太大变化,文化生活呈现多元,使我们有更多选择。这些珍贵藏品,现藏于匈牙利国家图书馆,此次展出,极大地满足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敦煌儿女。就像诗句里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

对历史的回顾,对现世的思索,必将有益于今后的人生。一个开放、包容、大气的敦煌,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类的敦煌。

千万里的追寻,只为遭遇不一样的美景。希望你不虚此行,得尝所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珍贵的记忆 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