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423】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2021-09-15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华杉详解

这两个故事讲圣人用财的道理,两次对话,大概发生在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孔子五十二岁到五十六岁这几年,在鲁国做官,开始时是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司寇。司空相当于建设部长,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那时候孔子是领导,是老板,有钱。《史记》说:“孔子居鲁,奉粟六万。”他的俸禄,是六万斗。

第一个故事,讲子华,子华,就是公西赤,前面孔子评价公西赤说过:“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公西赤有风度,擅长外交。所以孔子派他出使齐国。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公西赤要出门了,家里还有老母亲啊,妈妈在家吃什么呀?就找冉子,就是冉有,去帮他找老师要粟米,就是小米。“子曰:‘与之釜。’”孔子说,那就给他一釜吧。一釜,是六斗四升。钱穆考证说,古量是今量的一半,三斗二升,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冉有一听,这也给得太少了,多给点吧。“曰:‘与之庾。’”孔子说,那就再加一庾吧。“庾”,二斗四升,孔子不愿意多加。“冉子与之粟五秉。”冉子看老师今天怎么了,这么吝啬,跟挤牙膏一样的,一点一点挤,还挤不出来啊。他也就不再问老师了,自己做了主张,给了公西赤五秉。五秉是多少呢,十六斛为一秉,五秉就是八十斛,一斛是十斗,那一共就是八百斗!这么一算差距有点吓人,孔子两次只同意给八斗八升,冉子看老师好像不近人情,不可理喻,干脆自己干了,给了八百斗,多了差不多一百倍。

“子曰:‘赤子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孔子知道冉有没理解自己的用心,也没责怪他,只是说,公西华出使齐国,乘着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他排场大着呢!他家里豪富根本不缺粮!还来说什么为老母亲要饭吃!我们要给人粮,要用来周济穷人,雪中送炭,干吗要给他家去锦上添花呢?

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的,不要给。

第二个故事: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户!”

原思,也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任命他为自己的家宰,大总管。给他定的俸禄,是粟米九百。没说单位,九百斗?九百斛?不知道,不可考。总之是挺丰厚吧。原思就推辞:“太多了!老师!太多了!不要!不要!我哪吃得了那么多米!”孔子说:“毋!”不要推辞,吃不了,分给你的邻居乡党,让全村一起帮你吃吧!什么职位多少俸禄,那是有规定的。你推辞,别人怎么办?你总管是九百,假如副总管是六百。你说,老师!我只要三百就够了,这句话对于副总管来说就是晴天霹雳了。全府上下,人人心里都骂你,你还怎么领导大家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看他不明事理人情,也不说破,就说:你吃不了,自己回去找人帮忙吃,反正你把你的米领走。

刘澔觉

冉有给粟只看到孔子的表面,而没有理解孔子的用心。公西华家里根本不缺粮,而且豪富。要去雪中送炭,干嘛要给他去锦上添花呢?该给的要给,不该给的多一斗都不行。原思当领导没有情商,每个职位是多少就是多少,这是你应得的,他这么一说让大家很难做。只考虑了自己没考虑其他人,这样的人当领导也当不长,你完全可以领完之后在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分给大家做奖励,也可以给几个需要特别帮助的下属。直接来一波收获人心。

当领导的一个是要合理调配,把资源给需要的人(治国安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你拿这个思维去理解中国的政策和体制,在拿这个思维去看待中西的运转逻辑,再把这个逻辑放在各个行业甚至是一件小事上都能找到它与之相对应的规律)。第二是管理下级的人心,(用财管理,用心管理,用真诚管理,没人不挺你,但一切的前提是你要足够能管理了自己,天天情绪化,吵架、骂人,早把人心骂没了。)你的下属都挺你,你干不成事情都难,不要只考虑自己要多为他人着想,心里要装着别人。而作为下级,不要没事找事,像公西华那样贪多不够,自己有还想要更多,吃相太难看。更不能像冉有那样私自感情用事,在自己不理解领导的用心时不闻不问自己拿权做主,做人做事的大忌。

做人做事处处学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423】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