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有个心理舒适区?但舒适区可未必“舒适”

《自我发展心理学》学习札记

心理舒适区可以说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一个名词。每每谈到这里,我们的情感也许是复杂的饮鸩止渴。它就像是一个植入在我们大脑程序的木马。当我们情绪的大象收到刺激后,木马启动,我们就躲进了舒适区。

因此,我们看待心理舒适区首先就要明白,心理舒适区未必是字面上理解的“舒适”,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而由之产生的控制感,有效疏解了我们的焦虑,因此不断得到强化,完成闭环。

突破心理舒适区≠换环境

我们对于心理舒适区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它是熟悉的环境,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因此突破心理舒适区≠换环境。

那拿自身的例子来说明。从小的时候开始,我就是一个想法容易变化的人。小时候学跳舞,学不会就哭着闹着不想学了要学别的。但是这渐渐成为了一种舒适区。以至于对我的影响就是,一旦遇到困难,我先思考的是方向错了,要换条路。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的态度问题和执行的细节。

这也对于我在职业发展的起步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面对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环境不适合我,我要换工作。不论在心态上和结果上都打了折扣。

在我的整个闭环中,恰恰是“切换跑道”,或者说是“改变”本身成为了我的心理舒适区。我选择的突破心理舒适区的方式就是开始接纳自己的目前所处的环境,并且在现有的环境基础上进行向内和向外的拓展。

向内,我选择了和领导商议调整工作重心,虽然新的重心对我来说更有挑战更冒险,短期内还可能因为薪资结构的变动让我受到一些经济方面的减少,但却是能力提升的一种内部路径,而外部路径我采取的做法就是开辟第二、三收入来源,利用自己的文案和播音技能增加副业板块的流入,另一方面是梦想探索板块,会去主动对外链接不同的人和事,增加分享和露出的机会。

虽然这个过程并不舒适惬意,但是这也使得我在没有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做出了应对方式的调整,成为了突破舒适区的开始。

六种应对方式

参照心理学上的应对方式量表,我们有六种常见的应对方式:

1. 解决问题

2.自责

3.求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而这又分成行为应对方式和心理应对方式两个层面。

例如:面对自己日益增长的体重,我们怎么办?

1. 少吃多动行动起来

2. 哎呀,好后悔,我又吃了那么多

3. 大大,我怎么办才能减肥呢?你来督促我吧

4. 阿Q精神:我很美,我不需要减肥

5. 我还有别的事情,减肥先放放吧

6. 最近聚会比较多,也在所难免的

而心理上的应对就更加因人而异。人们完全可能以为一种情绪而选择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面对压力有人愈发萎靡不振,有人却能够激情亢奋。

图片发自App
心理舒适区=最熟悉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面对冲击和变化的时候,安全感受到了威胁,因此需要通过控制感来保证,怎样才能有控制感呢?就需要有一套我们熟悉的反应机制。

完成刺激,反应,强化的闭环过程。这是我们感性的大象眷恋旧经验的原因。

这和是非无关,即便这种闭环的结果并不理想化,也会成为第一选择。

甚至有的时候是隐匿而不可察觉的。

因此,我有一个小的行动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就是反思日记。通过对于自己的观察,无论好坏都坦诚得记录下自己的每个选择。

长期坚持就能够发现自己的行为木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个循环,这种行为方式潜藏在我们过往的成长经历里。通过反思日记“看”到这种行为方式,我们才能去谈“改掉”这种行为方式。

自我成长的道路是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我们无法参照别人的地图去抵达自己的重点。榜样可以成为光,去帮助我们看明前方的路,但终点却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成为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人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未知,但是也真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才会让我们更加靠近自己。

接纳,而不是畏惧;应战,而不是逃离。

下期预告

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别担心,照个“心理免疫的X光”

开启改变的大门。

图片发自App

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还没有个心理舒适区?但舒适区可未必“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