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不讨好他人,学做自己世界的主角》

标题:不讨好他人,学做自己世界的主角

结构:堆积型的观点章,子观点是平行结构。

平台:推么推文化传媒


段落分析:案例概括+案例展开+提炼+论证

案例概括:

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汉德克,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过一本小说叫《无欲的悲歌》。

案例分析:

书中的女主没有名字,只有在生了孩子后,被人称为孩他妈。孩她妈小时候喜欢文学,想要读书。外祖父却说,女孩子读书没有用。于是,她听从外祖父的,放弃学业。


长大后,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并且已经怀了对方的孩子,但是对方却抛弃了她。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个时候大家都说要为孩子找个父亲。


于是,她听从家里的安排嫁给一个德国士兵,这个人喜欢喝酒,一喝醉就喜欢打人。孩他妈既害怕,又讨厌对方,多次想要偷偷离开他。

但是大家都说,孩子都有了,离婚你又去哪里呢?大家都劝她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于是,孩他妈选择妥协。

后来丈夫有了新的女友,孩他妈选择无视,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不吵不闹,做好自己家庭主妇的本分,伺候好一大家子人。

孩他妈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很少顾及自己,考虑自己的感受。最后,在压抑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提炼:

不得不说,她的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感叹,但更多的,却是让人感到悲哀。她以放弃自我为代价,去顺从、讨好身边所有的人,看起来光荣而伟大,实际呢,自己卑微而渺小。

论证:

她所牺牲的,不光是自我,还搭进去了自己的一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她嫁错了人,而是因为她太早就没有了自我。


第二部分:案例概括+案例展开+议论+提炼+论证+观点

案例概括:

还记得《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那个为了家人委曲求全的女孩。

案例展开:

她大学毕业后就一个人在上海打拼,职位是公司人事。在外打拼多年,明明能力不差,但却还是无存款、无家庭、无自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操心家里一大堆的事:

爸爸病了,需要医药费,马上寄钱;

弟弟赌博欠人钱,要债的人闹到家里,她急哄哄赶回家道歉;

侄儿读书没有钱,她把自己的伙食费给寄出去,一个人吃泡面;

有一次,妈妈打电话说,她弟要还房贷,没钱,要她支援点。当时的她,确实没有钱,家里人就叫她去借,以后再还。

樊胜美听到后,感觉很失望、很痛心。可失望痛心之余,她宁愿一个人默默承受,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还是没有拒绝家人的无理要求。

议论:

她牺牲自己一切,全心全意地讨好着所谓的“一家人”,但是,这种讨好换来的不是家人的感恩,而是自己变成家里的“银行提款机”,他们一次次从她身上榨取钱财,直到把她榨干。

她把他们当家人,所以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但很可惜的是,他们对于她的付出,已经看成了理所当然。

提炼:

不断被家人逼迫,自己不断去妥协;然后,自己的不断妥协,又让家人尝到甜头,于是进行更残酷的剥削,如此往复,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论证:

初看,樊胜美的家人冷酷、贪婪、无情,但她一次又一次无底线的顺从、讨好,又何尝不是在一次又一次助长家人们的“恶”?

想走出那个恶性循环,自己先要学会抽刀断水,斩断自己的妥协、迎合和顺从。这样也许会很痛,但痛一阵子总好过痛一辈子。

观点:

一味讨好,不会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但敢于亮出自己的坚决,捍卫自己的底线,却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赢得更多可能。


第三部分:案例概括+案例展开+议论+论述+提炼+论证+观点


案例概括:

作家蒋方舟在《奇葩说》中,谈到自己有一年时间,没有工作,没有社交,没有上网,每天就是写日记、看书、看展览。

案例展开: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在大学毕业前做过半年的节目主持人。她发现,自己面对比她大的人,明知道他们胡说八道,但她还是要恭敬地说,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您再给我们来一段呗。

那个时候的她,不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哪怕内心早已经不满,早已经愤怒,却还是强忍着,有时还一再破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人,总是考虑自己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等等。

议论:

这一切,让她过得很不开心,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二十多年的世界观是否正确。

论述:

后来她接触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并以这个标准来看自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完全符合。

她决定改善自己的这种情况,于是,才有了去日本东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呆一年。她离开熟悉的环境,不上网,无朋友,不工作。

一年里,她专心做自己,去干自己想做的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不去考虑外界、不去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想法。到最后,她发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讨好型人格治愈了。

提炼:

很多时候,让人害怕的不是你有疾病,而是你明知自己不对劲,却还不愿意寻医问药。

论证:

蒋方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对劲,并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果断地实行,从而改变自己,拯救自己,让自己不深陷于讨好型人格之中,迷失方向。

观点:

有时候,与其在固有的圈子里压抑自己,不如走出圈子,来到陌生的环境,放空自己,重新塑造,找到自己的价值。

第四部分:总结+提炼+论证+观点

总结:其实,很多人的讨好,大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的,无论是孩他妈,还是樊胜美,她们并不自知,而是不由自主压抑自己,委屈自己,从而越压抑越委屈越痛苦。

生活中,我们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时刻:

害怕得罪别人,而说着违心的、自己都觉得拧巴的话;

害怕失去朋友,明明不喜欢玩游,却还是陪着玩到天亮;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却是抢着道歉、担心对方是否不开心;

提炼:

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而究其原因,是内心缺乏自信。正是因为不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故而才会去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论证:

而要治愈讨好型人格,除了对外要学会拒绝,远离所要讨好的圈子,更重要的是,对内要学会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

观点:

而要治愈讨好型人格,除了对外要学会拒绝,远离所要讨好的圈子,更重要的是,对内要学会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

素材积累:

诺贝尔奖得主彼得.汉德克,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过一本小说叫《无欲的悲歌》。书中孩他妈一生都为别人着想,没有自我,最后在压抑和痛苦中结束生命。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味的讨论家人,陷入死循环出不来。

作家蒋方舟在《奇葩说》中,谈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变自己。


这些素材可以用在成长过程、心理学等写作上面。

网上评论也是不错的素材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文《不讨好他人,学做自己世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