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雅书香南浔

南浔古镇,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在众多江南古镇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湖州南浔。南浔古镇虽不张扬,可她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镇,在低调中遗存了不同凡响的奢华。

南浔古镇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至今已有700很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万历至清代中期南浔空前繁荣鼎盛,清末民初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并形成一个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富豪阶层。南浔尽管隶属湖州,“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当地的商贾巨富,一度财大气粗到“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

在江南水乡的几个水乡名镇中,南浔虽曾是最为繁华,却是内敛低调的,骨子里面是傲气的,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仿佛静静盛开在时光里的一枝莲,暗香盈袖。百间楼、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石铭故居、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求絮里,就是它盛开着的花瓣。于是,我以羡慕的姿态去接近这枝莲,欣赏着她的每一片花瓣。恍惚间我也是一朵莲,从幽暗的封闭里穿过泥水沼泽,来看这世间的浮华。

南浔是水的世界,古镇四面环水,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浔溪南北穿镇而过,民居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清末民初的风貌,一幅悠然的江南水上人家画卷。虽然也是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传统水乡民居清丽典雅,内蕴别致;大宅园林,大胆而巧妙地渗透和融合西方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建筑艺术。

古镇内景点众多,百间楼是南浔最清秀的地方。百间楼由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

百间楼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封火山墙是南浔古镇的一大特色,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百间楼依蜿蜒逶迤的河道而筑,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屋前有临街长廊,雨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副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嘉庆年间诗人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怕是只有在这百间楼里寻一户人家住下,才能体会其中妙处。

商人富户虽多,南浔却一点都不俗,反而处处透着俊秀儒雅。见过大世面的南浔人,骨子里生着自信和傲气,眼神里却一派淡然从容。

沿街而行,走过不少店铺,也经过老的米行和杂货店,有一处门面并不显赫的所在,称“刘氏梯号”,是“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私家住宅。刘氏梯号正名为“崇德堂”,俗称“红房子”。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分中式建筑中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极富视觉冲击力。欧式拱券形的大窗,窗格上安装着晶莹剔透、色彩绮丽的进口玻璃,鲜艳夺目,富丽堂皇,充溢着西欧的浪漫气息,南浔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气度让人为之折服。原来,古典和西洋结合,竟也能如此和谐。

南浔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有水必有桥。各具风姿的桥,有的像一弯月,似俏娇的姿容,有的像一把弓,似无穷的力量,虽历经沧桑,却古风依旧。

通津桥、广惠桥、洪济桥,被称为“南浔三古桥”。站在斑驳古旧的拱桥河埠上看南浔也是别有一番韵致。古桥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石板路早已染上了一层岁月的风尘,却依旧珍重地守护着水乡南浔。

单孔石拱桥广惠桥边有座上千年历史的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如今在广惠宫内能看到初建广惠宫时供奉的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

广惠桥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原为丝业会馆之物。形貌之立体、细枝末节处之精雕细琢、以及狮口中那可转动的大圆石珠子,都显示着制造匠人之用心良苦,是一件具有文物价值的艺术品。

象门街的入口,恰好是河水转弯的地方,每侧各有一座石桥,一曰通利桥,一曰蒋家桥。尽管不如周庄的“双桥”那么广为人知,但置身其间,整齐的条石驳岸,鳞次栉比的明清楼房,马头墙高低错落,轻巧通透的券洞门组成骑楼式长街,无疑能感觉到昔日的辉煌。

曾经的南浔富商,早已在滚滚历史中成为了传奇,留下一座座格局精巧的会馆、大宅,向后人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在古浔溪边,一座深宅大院高高的围墙把墙内外隔离,为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于光绪年间所建。张均衡是张静江的堂兄,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

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处处呈现中西合壁的特点。堂匾也是由甲午状元南通张謇所写,内厅上面的“以适其志”四个字是康有为所书,足见张氏在清末的地位之高。

大宅气势宏伟,富丽典雅,风格独特,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被称为小型的雕刻博物馆。宅内相互联通,庭院幽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巧妙结合,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融入了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奇特,在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遇见这样一所大宅让人眼前一亮。

宅内的江南第一家私家舞厅西洋楼,洋式红砖,欧式雕栏,古朴木门,建筑中的红砖、铁栏杆、百叶窗、玻璃全部是百年前从国外进口,在遥远的东方,一个江南水乡的巨富家中能见识到,可谓奇迹。

在一座平板石桥兴福桥邻近的建筑群为“求恕里”,是个颇有来历的所在。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03年所建中西合璧的别墅,正门是石库门式墙门,上面有“鹧溪小隐”四个字,门楼的上面有几个像金蟾的动物,据说这是刘家做生丝生意的商标。进门是一条长甬道,具有上海里弄的风格。

刘承干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三代”,作为“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一生不求仕进,最大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于是在老家南浔小莲庄家庙的旁边建造一座藏书楼。

曾经的南浔,养育过多少文人骚客,他们在这方水土著书立说,而嘉业堂藏书楼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绝唱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藏书楼就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的藏书楼,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建筑,所有木窗都镂空雕刻着篆字“嘉业堂藏书楼”字样,鼎盛时有藏书6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藏书楼前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要一辈子沉醉在这浓郁的书卷气中。

刘、张、庞、顾四家为“南浔四象”,而刘家财产排第一,为“四象”之首。刘家不愧为南浔“四象”之首,在南浔所遗留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莲庄,为始建于光绪十一年的刘镛私家花园,后经刘氏祖孙三代四十年的经营,由刘承干于一九二四年落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市里的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富有江南典型的诗情画意之美。

穿过荷花池西岸沿池碑刻长廊,庄内别有洞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各类建筑别树一帜,且还各有出典,颇具匠心。十亩荷池,莲池曲桥,楼亭阁榭,奇峰怪石,古树紫藤,枝蔓盘绕,莲花池只有在夏季莲花盛开时才最美。

荷池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荷池西岸一幢两层小洋楼建筑“东升阁”,则给人一种异国风情之味,将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欧园林的风格融合得恰到好处。

长廊尽头转角处是高大的“乐善好施”坊,正对为“钦旌节孝”坊,两座牌坊集浮雕、缕雕、透雕、圆雕等于一体,都是清末在刘氏家族最为显赫之时朝廷赏立,当然背后有刘氏对朝廷在金钱上的大量捐献。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南浔“四象”之一的张颂贤并没有刘镛那么出名,但他有个孙子叫做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连蒋介石都称之为“革命导师”。他在南浔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是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是由南浔“四象”之一的张颂贤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尊德堂堂匾由清甲午状元南通张謇所题,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故居为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高于屋顶。故居宅院高大幽深,用料讲究,砖、木、石雕精湛。三进都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尽显豪华、古朴、幽深之遗风。

本以为南浔到了百间楼就只剩平淡,可路走过不长,抬眼却看到了白墙黛瓦的古朴的水乡街区。这里商业繁盛、民居密集,有傍水粉墙黛瓦旧式民居,沉淀湖州江南水乡文化的同时,也有年轻、好玩的文创店铺陆续入驻,洋溢着一股潮流新活力。

脚步至此,南浔古镇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值得品味,岁月斑驳了围墙,青砖长满了青苔,故事却依旧不曾暗淡。

悄然间古镇披上夕阳,微风倏忽吹皱一弯绿水。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之时,那又是怎样的一个韵味隽永让人迷醉的梦境……

当依依不舍地离开南浔古镇时,我依旧在回味,心里分不清看的是现实还是历史,人虽然离开了南浔,但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雅书香南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