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磁共振技术做出过贡献的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核磁共振这一门学科发展70多年来,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带大家了解一下对核磁共振技术做出过贡献的17位诺奖获得者。

Pieter Zeeman

荷兰科学家,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19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谱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现象,即塞曼效应。


Heike Kamerlingh Onnes

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低温物理,特别是超导现象的发现。


Isidor Isaac Rabi

美国,拉比(Isidor Isaac Rabi),194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测量原子核的磁性,探讨核力的性质、核模型的建立等方面的贡献。


Edward Purcell

美国,柏赛尔(Edward Purcell),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能量吸收观点);


Felix Block

美国,布洛克(Felix Block),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进动观点)。


Willis Eugene Lamb

美国,兰姆(Willis Eugene Lamb),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谱结构的研究,兰姆移动定律。


Polykarp Kusch

美国,库什(Polykarp Kusch),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电子磁矩的精确测量。


Charles Hard Townes

美国,汤斯(Charles Hard Townes),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指出了金属磁共振中的奈特位移机制。


Alfred Kastler

法国,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磁双共振技术及其实验方法。


Van Vleck

美国,范弗莱克(Van Vleck),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阐明了固体磁学性能,“现代磁学之父”。


Bloembergen

美国,布洛姆啵根(Bloembergen),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高分辨率光谱学。


Henry Taube

美国,陶布(Henry Taube),198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原因: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研究方面。


Norman F.Ramscy

美国,拉姆塞(Norman F.Ramscy),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化学位移理论以及交变场的方法的提出。


美国,厄恩斯特(Richard Ernst),199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原因:傅里叶变换磁共振及二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波普的重大贡献。


Kurt Wuthrich

瑞士,维特里希(Kurt Wuthrich),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和生物物理学。

获奖原因:发明了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Paul Lauterbur

美国,劳特伯(Paul Lauterbur),2003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奖原因:梯度场的应用及二维成像法。


Peter Mansfield

英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2003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生。

获奖原因: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及其快速回波平面序列的开发。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核磁共振技术做出过贡献的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