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离婚后谈亲子教育:我永远不会对孩子说这5句话

最近,杨幂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看到墙壁上挂着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5句话时,表情一下子变得十分严肃。

当你对孩子说出这5句话时,是否想过它们的杀伤力!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陷入了沉默。杨幂说:

“孩子也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我这辈子应该都不会对我的孩子说这种话。”

如果父母都能不说伤害孩子的话,那孩子真的是幸运,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就在六一前夕,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父母有意无意说出的一些话,仍然深深伤害着孩子。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孩子最讨厌听到的5句话,也遭到了近30万网友的集体「吐槽」,请家长们不要再说了。

催促学习:快去学习/快写作业

想象一个场景:

上班累了一天的你,刚下班到家,想躺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这时老板一个电话打来:

“快整理会议记录。”

“快写季度总结。”

你心里什么感觉?是不是恨不得立马挂电话?

其实,孩子上学并没有比上班轻松多少。

在学校马不停蹄地上了一天课,回到家后也想放松放松,却不停听到父母急吼吼地催「快去学习」「快写作业」「快去练琴」,孩子不厌烦就奇怪了。

催促孩子学习,潜台词是在责备孩子:

你没有时间规划,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时间是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可以监督和引导,但是请不要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地催促,想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一位农民父亲骄傲地告诉邻座的人,他的女儿上了清华,儿子上了北大。邻座的人问他教育孩子有什么绝招,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原来,这位父亲没读过几天书,没办法教孩子,于是孩子每天放学,他就让孩子把老师讲的内容教他一遍,不懂的地方还向孩子「请教」。

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回到家可以当老师,学习兴致可高了,从来不需要人催促。

为了给爸爸讲得准确,上课特别认真,回家后「讲课」和写作业都很积极。

这位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可是他很懂得观察和尊重孩子,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没有人会喜欢每天被提着耳朵催着干这干那,有时间和孩子打响催写作业的「拉锯战」,不如把学习的兴趣和权利还给孩子。

行为定性: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昨天,闺蜜和她10岁的儿子吵架了,原因很简单。

孩子参加完小伙伴的生日派对,回家已经快9点,赶紧写作业。

闺蜜10点下班,看孩子还没写完,不分青红皂白就质问:怎么写到这么晚?

孩子解释,她却不买单: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孩子一下就火了:我哪有只知道玩?妈妈你这样说一点也不公平。

说完又生气又委屈地大哭起来。

闺蜜没有想到,一句看似连批评都算不上的抱怨,却让儿子如此生气。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这句话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似乎也不会给孩子多大的心理伤害,为何孩子却很讨厌呢?

因为它是在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你只知道玩,别的事都不干。

因为一件小事,否定了孩子所有行为,他当然觉得委屈。

当孩子犯错,我们可以批评,但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错误,千万不能「一竿子打死」孩子的所有行为。

比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批评:

起床真磨蹭,你总是这样。

怎么老是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

为什么又欺负妹妹?

请注意,这些话里面的「总是」「老是」「又」,就是在给孩子的行为定性,看上去并不是什么恶言恶语,却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全盘否定,不但起不到督促改进的作用,反而激起逆反心理。

下一次,不妨把这些话换成:

今天是不是玩过头啦?下次注意时间。

早上起床有点慢,明天可以更快一些哦。

为什么下午欺负妹妹?

居高临下: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居高临下: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你可能会说,孩子都是贪玩的,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他自然会不乐意,当然讨厌父母说这些话了。

其实不然。

真正让孩子反感的,不是失去玩乐的机会,而是家长的「不许」二字。

「不许」,就是父母把自己架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给孩子的是命令,不容反驳。

此时孩子已经处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谈何尊重?谈何自由?谈何快乐?

有些时候,孩子的叛逆情绪,是被「不许、不准、不要」这些居高临下的命令激发出来的。

曾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实验:

选100位志愿者,让他们闭上眼睛,然后下达命令:「不要去想一个黄色的柠檬,不要去想这只柠檬的味道。」

结果呢,几乎所有志愿者都在想黄色的柠檬,以及柠檬有多酸。

这就是「不语言」的威力。

那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请把「不许」改成「可以」,在和孩子讨论后,加上一些限制条件。

可以看手机,但是只能玩30分钟。

可以吃冰淇淋,但是要在饭后一小时。

可以买玩具,但家里已经有的就不再买了。

你会发现,孩子的叛逆情绪会慢慢减少,而且渐渐有了规则意识。

身为父母,请时刻提醒自己:

孩子不需要居高临下的爱。


直接否定:真没用/真笨

直接否定:真没用/真笨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高赞的回答让人心疼:

小时候,当爸妈骂我「真没用」「太笨了」的时候,我的心,我的身体都在抽搐。然后听着听着就心痛了,痛着痛着就麻木了,现在真的成为了没用的人。

侄女小时候特别爱跳舞,还喜欢表演给大家看。可惜她有一位只懂得打击孩子的妈妈:

你这就是一通乱跳。

连节奏都踩不上,真笨!

久而久之,侄女对舞蹈的兴致渐渐败退。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鼓励她跳以前很擅长的「手指舞」,她刚伸出手做了一个动作,就不自信地问:「是这样吗?」

没跳几个动作,她就放弃了:「我太笨了,全忘了。」

然后失落地坐下,默默低下头。

她的舞蹈兴趣和热情,被妈妈的口不择言撕得粉碎。

很多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是敏感的、恐慌的、战战兢兢的,但同时,他们又很爱父母,不愿意怨怪他们,只是很努力让自己达到他们的要求。

父母的要求和孩子本身的愿望,产生分裂,日复一日地折磨着孩子,最后长成不自信的样子。

有时候,最伤人的不是拳头,而是舌头。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口不择言,伤害孩子一生。

同龄比较: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话,你最讨厌听到哪句?」

在中国新闻网发起的投票中,27.5万参与投票的网友,几乎有一半人最讨厌听到的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原来,伤孩子最深的,不是「不要你了」,不是「你没用」,而是父母的比较。

这种比较的底层逻辑是:父母潜意识中否定自己的孩子,却想通过「激将法」让孩子奋起直追。

殊不知,这种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我有位朋友,初中是学霸,考试从来都是第一名。她弟弟就很可怜了,因为成绩一般,姐姐成为了他世界里的「别人」,甚至是他的「阴影」。

他最讨厌听到爸妈或老师说:

看看你姐,多跟她学习。

看你姐多厉害,从不让人操心!

结果,越比较他成绩越差,越比较他越不自信。

初中三年,爸妈没去参加过一次弟弟的家长会,不是不想去,而是他从来没有通知过爸妈:「我特别怕爸妈去学校,我害怕别人知道我是她弟弟。」

多么让人心疼。

图片来源:《小淘气尼古拉》

当父母开始比较,孩子心里最后一点精神依靠都没有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请不要只看到其他孩子的好,却看不到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也在渴望得到认可和鼓励。

也许他成绩不是最好,但却很热心;

也许他钢琴弹得一般,但乒乓球打得很棒;

也许他跑得不快,但他已经很努力练习了。

请不要再说这些孩子讨厌听到的话了。

多看看孩子的优点,你的一句肯定、一句鼓励、一句信任,都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认知的力量支撑,唯有如此,他才能变得自信、阳光、鲜活。

《请回答1988》中有一段话:

话语里包含着真心,带有说话人的体温。 

在这冷酷的世界上,让人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带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希望每个孩子听到的,都是春风般温暖的话。

与每位父母共勉。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果喜欢可以点赞分享朋友圈哦!】

疏桐教育官方合作伙伴宝贝走天下(夏令营单日游&多日游)邀请您参加国内外特色风情文化!

适合对象:5-13岁学生

添加微信:shutong0074 即可咨询获取详细信息和独家优惠! 还等什么,一起加入畅学畅玩!

还有更多干货等你吆(可获取免费学习材料和其他福利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幂离婚后谈亲子教育:我永远不会对孩子说这5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