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冥想和三摩地触手可及,您信吗?

在瑜伽八支中,最后一支叫三摩地(听起来就很高大上),这应该是所有练习瑜伽者期待达到的状态。但在三摩地之前,还有一支叫冥想,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冥想。在悠季瑜伽的研修班上,默瀚老师在一次理论上专门讲了冥想和三摩地。

其实,冥想是无法教授的,只能自然发生,瑜伽老师教的是总持或专注。若练习者专注越深越强,就会转化为冥想。专注指的是意识专注于一个对象,但我们的意识会不断分散,再被拉回来,这种专注不是持续的,每个人都会发生这种情况。

当冥想发生时,不需要任何干涉,专注没有间断,自己不需要主动努力,感官和意识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对象。同时,练习者也不会被外在环境干扰,这种自然而然发生的状态,叫做冥想。

用水流和油做个比喻,对于理解专注与冥想会有所帮助。提到水流,我们会想到断断续续的状态,不够流畅,但提到油,就会联想到顺畅不断的样子,这就跟冥想很像。

当我们的意识更安静时,就容易做到专注。倘若意识总在波动,就需要花些时间,才能专注。在练习中,有些人很快就会爱上冥想,这应该跟很多人本身好静的个性有关。但有些人练了很多次,依旧不懂。我觉得这种情况还挺常见的,我也是练习瑜伽久了,对冥想才越来越有好感的。

听别人说,练习阿斯汤加的人容易脾气暴躁,尽管我未曾向大师请教过,但我能体会到阿斯汤加的练习中,练习者的能量不断上升,会更有活力和精力,而瑜伽是追求平衡的,冥想更能让人安静下来。所以,我现在练过阿汤后,都会做一会儿冥想,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我同时发现,做完阿汤一序列,我的呼吸会比较稳定,自然意识也会相对纯净,心也是安静的,静坐十几分钟就很容易,权当给自己放松了。不过,我不会追求让自己静坐1小时,我还没那个定力,就一切随缘吧。

默瀚老师还提到大家对三摩地有一些误区,比如认为一般人无法抵达三摩地,这是一种幻觉,此言差矣。当我们完全忘我时,就只剩下我们的关注对象,这种状态就叫三摩地。生活中,三摩地时常发生,只是我们不曾意识到。

当我们看到让人吃惊的景色,听到美妙的音乐,尤其是第一次碰到时,就可以能会忘我,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周围有谁,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关注对象上。只有我们特别喜欢那个对象时,三摩地才会发生。

专注和冥想时,我们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每个人的选择是不同的,最好选择有能量的对象,比如大师画像。专注对象需要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比如家人。如果选择摇滚冥想,感官就无法内收。我一般选择专注呼吸,比较简单,也容易操作,但我对其他类型的冥想很有兴趣,有机会,我会尝试一下烛光冥想。

当三摩地发生时,我们会获得终极的、纯粹的喜乐。这句话有点佛系,让人比较有距离感,说得通俗一点,应该是周围一切都很美好。我只有非常偶尔的几次,在练习冥想时,就觉得很安静,时间也过得很快,周围的噪音也不见了,我就像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屏障,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干扰到我,心里自然是安静至极的,那时我觉得内心会有一种喜悦感油然而生。

这是我之前望尘莫及的,我一直以为喜悦终与感官相关,或者说是感官受到了某些刺激,比如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好笑的…但在冥想时,感官都是内收的,那时的喜悦来自于我们的心底。

这也会让我联想很多,我们一直都努力地在外面寻找快乐,殊不知,快乐本就存在于我们心底,只有心湖没有一丝涟漪时,快乐才会浮出水面,还挺神奇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说冥想和三摩地触手可及,您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