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教孩子时默默走开,便是对孩子的极大善意

我有个儿童教育心理学研修班的同学小A,一直在践行正面管教,但是前几天她发了一个朋友圈,感觉负能量满满,大约是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至于她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到“温柔而坚定”,怀疑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是不是正确的。

我去找她了解了一下故事的全貌:

上周,她带着孩子和几个同事一起去爬山。

一起午饭过后,看着外面太阳不小,有同事就拿出了儿童防晒霜,给孩子抹上。

小A见状,也取出防晒霜准备给儿子抹点,可是孩子直接就拒绝了。

小A原本想着,孩子不愿意涂就不涂算了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春日的太阳也没有特别值得担心,而且小男孩本身对这种黏黏糊糊的防晒霜就不感冒。

可是,有个同事看到插了一句“看我们家弟弟都涂了,你可是小哥哥,还怕涂防晒霜吗?你看外面这么大太阳,待会爬山把你的小脸都晒红啦。”

小A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同盟似的,也开始对儿子开炮。

从涂防晒霜的必要性,说到大家都涂了,可是儿子还是嚷嚷着不要不要。

小A突然就愤怒了,对儿子大喊“你怎么一点不听话!你不涂,我们现在就回家去了,不要爬山了!”

儿子一脸惊惧地看着愤怒的妈妈,哇得一声大哭起来。

场面陷入一片尴尬之中,同事们也面面相觑。

小A感觉面上火烧火燎的,十分下不来台。只能招呼同事们先去爬山,自己留下安抚儿子。

原本开开心心的春日出行,最终落得不欢而散。



事后,小A复盘这件事,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明明之前一直坚持“底线之内给孩子自由”,一直想要当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母亲,但是那天却统统破功。

涂防晒霜这件事,实在算不上什么原则性问题,却引发了如此激烈的冲突,尤其是自己最终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破口大骂,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最为反对的教育方式吗?

我问小A:

如果那一天,同事没有说那一句,你还会坚持要求儿子涂防晒霜吗?

如果没有那么多同事在场,你还会对儿子发那么大脾气吗?

小A想了想,说,应该都不会。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当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保持“温柔而坚定”,要容易得多。

明明我们在家和孩子相处融洽,可是一到公众场合反而有可能对孩子破口大骂。

这是因为,只有我们和孩子在时,问题只是我们之间的问题,我们更容易分辨自己的情绪,更容易共情孩子的感受,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对话。

但是,一旦有他人在场,社交压力的存在,就让“面子”成为了第一优先级的问题。

我们常常会因为太担心没面子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强硬要求孩子符合周遭他人的期待。

我们会因为其他孩子做了某件事,而我们的孩子没有做而感到没面子;

会因为其他孩子表现出的温顺乖巧,而感到没面子;

会因为旁人对我们孩子一个不赞同的眼神,而感到没面子。

然后,我们会把由于感到没面子而升腾出的愤懑之情,转嫁到孩子身上,责怪孩子为什么没有成为人群中最闪耀的那个孩子。

可是仔细想想,别人的孩子的优秀,是我们自己孩子的过错吗?

更何况,我们眼中的“优秀”,是一个多么易变的概念。

也许我们的孩子很擅长运动,但是今天孩子们在比谁最会弹钢琴;

也许我们的孩子很擅长弹钢琴,但是今天孩子们在比谁嘴巴最甜;

也许我们的孩子嘴巴很甜,但是今天孩子们在比谁能最快涂好防晒霜。

发现了吗?如果我们始终在比较,总有一个方面,我们的孩子不是所有孩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这会让我们忽略,有那么多方面,我们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

这种来自人群的压力,使得我们很难保持自己的初心。

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是极度损害孩子自尊的事,我们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也不能忘了孩子也有面子。

当孩子感到颜面全无时,他听不进去一句说教或批评的话语,也不会接受自己做错事的事实,听不进去父母讲的道理,而是想着如何反抗逃离。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压力,也很难迅速消解这些压力不向孩子传导。

所以,在别人和自己的孩子较劲时,不要插入,默默离开,才是对他人和孩子最大的尊重。

你的任何话语,甚至只是一个吃瓜的眼神,可能都会在家长原本的压力上百上加斤,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爆一场亲子大战。

这不仅不利于他人亲子关系的维系,也是把我们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在别人教孩子时默默走开吧,这是对孩子极大善意。




我们自己在人群之中,要如何教孩子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底线还是底线,绝对不能因为人多就放任孩子。

人多或者人少,我们都需要保持稳定一致的教育模式,这是让孩子行为规则意识的重要基础。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一、让自己和孩子脱离压力源

第一步自然是先脱离压力源,比如我同事小A的例子中,如果她及时请求同事们先去爬山,自己和孩子留下讨论的,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发展成为激烈冲突。

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脱离人群,找一个只有两个人的角落,先远离“社交压力”,让自己喘口气,把目光收回到自己和孩子身上,再讨论后续如何解决问题。

二、在心里明确边界

我们是孩子最亲近信任的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一边,支持孩子、赢得孩子。而不是和其他人站在一个阵营,一起打败我们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在心里划定界限,不把他人的要求强加给我们的孩子。

我有一个小秘诀,在心里默念三遍“我的娃,我的娃,我的娃”。

这是在提醒自己:

情绪是我自己的,我要自己负责;

娃是我生的,我要对娃的教育负责;

而看法是其他人的,是我不能改变的。

为了不能改变的他人的看法 ,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实在是得不偿失。

当我们在心里划定了界限,明确了什么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我们只能接受的,什么是我们不需要去做什么的。

我们就自然会知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就像小A的故事里,如果她有时间明确一下边界,就会发现,强迫孩子涂防晒霜并不是自己的初衷,那为什么要因为他人的说法而改变自己去和孩子站在对立面上呢?



三、和孩子讨论解决方案

我们远离了压力源,又明确了边界感之后,情绪大概就已经平复了很多了,这时候就可以回到我们最熟悉的积极养育模式之中啦。

我们可以先进行共情,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再一起来探讨解决的方案。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不可避免的,我们还是会因为“社交压力”的存在,而倾向于选择惩罚、呵骂、指责等看上去能更快奏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群之中,在他们的目光之下,感到有压力,会顾惜自己的颜面,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太苛责自己。

如果已经因为社交压力,和孩子发生了冲突,不妨想想怎么弥补。

我们可以诚恳地和孩子说明情况,告诉他,那日在那么多叔叔阿姨面前,他的行为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让你感觉到自己被挑衅了,所以你没有能够很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谅解。

在获得孩子的理解之后,可以再和孩子讨论一下,如果之后再有这种情况,怎么处理会更好。

比如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可以做一些约定,当一方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可以用力握一握对方的手,告诉对方,我现在感觉不大好,请你停止刚才的行为。




用这种私底下非常有默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尊重,同时又能够避免把问题摆到众人面前,最大限度避免社交压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别人教孩子时默默走开,便是对孩子的极大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