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版三国演义(五)——巴西EE-9响尾蛇轮式突击炮

M8灰狗装甲车可以说是二战中盟军阵营最重要的战斗装甲车,1943年服役参战后,这款8吨重的6×6装甲车活跃于各条战线,为盟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M8本体共生产了8500多辆,而其修改型M20多用途装甲车也生产了将近3800辆,加在一起总产量超过12000辆,这在全球装甲车领域都算是相当傲人的数字。

大名鼎鼎的美国M8灰狗装甲车

二战前期,德国的几款轮式装甲车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傲人的实力,大洋彼岸备战中的美国也认为一款可以携带轻型反坦克炮的轮式装甲车是不可或缺的。1941年7月,美国军械局提议设计一款以卡车底盘为基础的“快速坦克歼击车”,要求驱动布局至少是6×4(后来修订为6×6),旋转炮塔内布置一门37毫米M6反坦克炮和一挺同轴机枪,车体前部再添加一挺机枪。经过前期论证后,试制工作交给了斯图贝克、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汽车制造商,并分别授予T21、T22和T23三个测试编号。最终,福特公司的T22原型车被选中为新装甲车的母体,随后便开启了M8装甲车的传奇。

福特T22原型车

二战结束后,盟军的海量“军剩”发卖全球,上万辆M8和M20分散到世界各地装备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巴西从1942年开始参加二战,远征军曾在欧洲战场通过租借法案曾经使用过M8和M20装甲车。二战结束后,巴西总共引进了180辆M8(含部分M20)装甲车,与其他车辆一道组建出了国内最早的现代机械化部队。

巴西装备的M8灰狗装甲车

二战北意大利战场上的巴西远征军M8装甲车

巴西装备M8装甲车模型,白色圆圈南十字五颗星标志是巴西陆军车辆的徽标

20世纪60年代,南美洲的经济发展十分蓬勃有力,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头面国家都着力于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在随后的二三十年中,南美洲诞生了不少本土研制的军事装备。性能优异的M8装甲车影响了战后全世界的轮式装甲车发展,巴西决定在该车的基础上改进出本土化的新型号。

南美洲装甲战斗车辆中非常有名的阿根廷TAM坦克

1968年,巴西陆军工程研究所(简称IME)试制了一辆名为“轮式侦察车(Carro de Reconhecimento Sobre Rodas,简称CRR)”的4×4装甲车,该车在M8灰狗的基础上减少了一对路轮,但却在车体两侧挂载了两个备用车轮。实际上,当年T22原型车就衍生出过一个4×4版的T22E1,CRR项目有可能也借鉴了这个衍生型。CRR照搬了M8的炮塔,37毫米M6主炮、7.62毫米M1919A4同轴机枪和车顶的12.7毫米M2HB一应俱全,甚至还在车体前部右侧加装了一挺M1919A4,车组成员仍为4人。

巴西CRR型4×4装甲车

巴西军方对CRR进行测试

在测试中,巴西军方发现车体两侧的备用车轮非常碍事,而且为了留出它们的位置侧面车体钢板加工起来也很麻烦,于是将其与同样没用的车体前部机枪一并取消。经过修改后,该车在恩格萨(Engesa)公司开始了小规模试制,并取得了VBB-1的代号。CRR项目换用了120马力的梅赛德斯-奔驰OM-321发动机,因此速度比原版M8更快一些。巴西军方有意在CRR项目上衍生出包括轮式突击炮在内的更多车型,为了承载更大更重的主炮,恩格萨公司又生产出了6×6版的VBR-2装甲车,该车虽然仍是基于M8,但车体外观大变样,内部结构也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只可惜炮塔仍然照搬了M8。

VBB-1型4×4装甲车

VBR-2型6×6装甲车

经过测试,巴西军方认为VBR-2的车体颇具潜力,因此决定将其纳为制式武器,进一步修改车体轮廓后于1970年定型为EE-9响尾蛇(Cascavel)Mk I。响尾蛇装甲车的车体长5.25米,宽2.59米,高2.6米,装甲厚度为8到20毫米,比M8尺寸更大一些。车组成员为3人,分别为车长、驾驶员和炮手。该车的发动机为一台212马力的底特律柴油机公司6V-53N型6缸水冷发动机,最大时速可达100公里。该车车重达到了12吨,比M8重了50%,但Mk I型的炮塔却只是在M8炮塔后部增加了尾箱(修改后外观类似M8斯科特自行火炮的炮塔),其37毫米M6主炮在70年代已经显得十分过时了,而巴西军方也打算给响尾蛇装甲车换一门大口径主炮。

EE-9响尾蛇MK I装甲车,注意其车位CRR项目的标记

进行越障测试中的响尾蛇Mk I

进行测试中的响尾蛇Mk I原型车

想要容纳大口径主炮就得先设计个大炮塔,恩格萨公司首先将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炮塔移植到了EE-9的车体上,进行了方形炮塔的应用测试。而在主炮的选择方面,巴西人在全世界考察了一圈,最终选定了法国庞阿尔(Panhard)AML系列装甲车所用的那门GIAT D921 F1型90毫米低膛压炮。为了容纳这门炮,巴西人直接将AML-90的H-90型炮塔移植到了EE-9的车体上,从而于1974年打造出了响尾蛇Mk II。虽然EE-9终于装上了大口径主炮,但巴西人追求的是全国产化,对于这种拼接货并不满意,因此响尾蛇Mk II主要用作出口。作为恩格萨公司成功出口的第一款军事装备,响尾蛇Mk II装备了卡塔尔、玻利维亚和利比亚三国陆军,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也使用了这款战车。巴西军队自己也装备了少量的响尾蛇Mk II用作训练,但他们更期待完全国产化的新型号。

换用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炮塔的试验型EE-9

进行越野测试的响尾蛇Mk II

恩格萨公司生产的响尾蛇Mk II原型车

1977年,恩格萨公司从比利时引进了考克瑞尔(Cockerill)Mk.III型90毫米低膛压炮,并在其基础上改进出了国产化的EC-90主炮。随后,恩格萨公司将这门炮安装在了新设计的大尺寸炮塔中,并打造出完全国产化的响尾蛇Mk III。该车的主炮备有44发炮弹,副武器为2挺7.62毫米FN MAG车载机枪,备弹2400发,一挺同轴另一挺位于车顶。巴西军方对于响尾蛇Mk III的性能相当满意,不仅自己一口气装备了数百辆,也成功将其推销至20多个国家,从而打响了巴西军工产品的口碑。

EE-9响尾蛇Mk III装甲车

将车顶机枪换为榴弹发射器的响尾蛇Mk III

恩格萨公司对EE-9响尾蛇装甲车不断进行改进,Mk IV型将车顶的机枪换为12.7毫米M2HB,并配备了一体式火控系统和胎压调节及漏气保护装置。后续的Mk V、Mk VI及Mk VII型号则换用了功率稍小的梅赛德斯-奔驰发动机,并配备了其他新式电子设备。EE-9装甲车的总产量约为1700辆,其中巴西军方自己装备了600辆,目前大约还有400辆在役。

响尾蛇Mk IV,注意其炮管上部加装的火控设备

网友绘制的响尾蛇Mk IV侧面图

响尾蛇装甲车的后期型号,炮管上方安装了新式电子设备

进入新世纪后,已经服役20多年的EE-9响尾蛇性能开始落后,巴西军方计划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最终Equitron公司推出了一个升级方案,可对国内外各型号的EE-9进行统一化的升级改造。该方案对EE-9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大改,换用了一台300马力的MTU电传动发动机,并通过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进行过充,悬架和刹车系统都进行了更新,使得EE-9的机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最大时速可达140公里。同时,该方案还集成了尾气分散装置和空调设备,从而降低了整车的热感。车体内部设备同样进行了大规模更新,炮塔加装了类似德国豹1坦克的电传动液压旋转装置并提升了主炮的载弹量,为驾驶员和炮手分别提供了夜视仪,并加装了荷兰Orlaco公司的多功能测距仪。武器方面,该方案在炮塔两侧各加装了一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巴西自用的是国产MSS-1.2导弹,海外用户也可配用其他类似的小型反坦克导弹。经过改装后,EE-9响尾蛇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升级,其性能完全可以适应现代战场。巴西军方对自用的升级版授予了EE-9U响尾蛇MX-8的名称。

EE-9U响尾蛇MX-8轮式突击炮

响尾蛇MX-8的概念图

展会上的响尾蛇MX-8

巴西军中装备的响尾蛇MX-8

整体来说,EE-9响尾蛇装甲车(主要指Mk III及后续型号)是一款相当成功的轮式突击炮,在诞生之初,它是全世界最好的同类战车之一,因此取得了相当傲人的出口成绩。其EC-90主炮和使用高爆弹、破甲弹以及碎甲弹,可有效对抗全球装备量巨大的T-54、T-55、T-62等苏制坦克,对未加挂额外装甲的北约早期主战坦克也可造成有效杀伤。EE-9响尾蛇参加了哥伦比亚内战、西撒哈拉战争、利比亚-埃及战争、利比亚-乍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第二次刚果战争、伊拉克战争、缅甸内战、利比亚内战和伊拉克内战,堪称一位历战的老兵,值得在兵器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玻利维亚陆军装备的EE-9响尾蛇Mk II

伊拉克第9师装备的响尾蛇Mk IV

哥伦比亚装备的EE-9响尾蛇Mk V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美版三国演义(五)——巴西EE-9响尾蛇轮式突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