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很少有存钱养老的认知,他们更倾向于“养儿防老”。生了女儿非得生个儿子才行,生了一个还想生两个。无非是想着“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没指望还有另一个。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倾其所有地帮助孩子,盼儿成龙,盼女成凤,好像儿女出息了,生活好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
爱孩子是肯定的,但是一个“养”,一个“防”多少包含着将自己的老年生活依附于孩子的意思。“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天经地义。
时至今日,在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时代,“养儿防老”这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已经被现实打败,养儿不防老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种原因都有。最后,不过是一声叹息。
陈姐是她们老年模特队的红人,60多岁的她,身姿挺拔,高高的个子,优雅的气质,每次出去表演都是妥妥地C位。
她是队里的形象指导老师,队员之间有争议的搭配问题,最后都由她说了算。因为陈姐的儿子是服装设计师,现居意大利,她说的话,她们信服。
为了送儿子出去留学,陈姐和她老公没少吃苦。当年,儿子高考没考好,说不想在国内上学了,他喜欢服装设计,想去国外学习。
虽然儿子想学服装设计的想法有点让陈姐他们接受不了,但开明的陈姐还是同意了。为此,他们卖了唯一的住房,用以承担高额的留学费用。
儿子学成却没有回国,他说国外更适合他发展。现在更是入了外国籍,并娶妻生子。
陈姐换了大房子,全新的家居,全套的家电,装修简约大气,却毫无生气。
退休后的夫妻俩一个加入了模特队,一个热衷于打球、游泳。把各自的日子过成了多少老年人羡慕的样子。
陈姐老公的一次突发的心梗,让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天,陈姐老公刚打完球,在场边休息的时候,突然心慌气短、大汗淋漓,还伴有意识不清的症状。
球友们赶紧打120把他送到了医院。幸好抢救及时,陈姐老公化险为夷。但是在后续的检查中发现他心脏有问题,经过进一步检查需要动手术。
住院后,医院规定一个病人只能固定由一个家属陪护,没有护工。陈姐做完核酸检测,带着大包小包的物品到了医院。
手术前,她老公能活动还好,手术后的关键48小时,病人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所有的事情都得靠陈姐。晚上不能睡得太沉,要时时关注监测仪的数据。
入院陪护一个星期,陈姐憔悴得不成样子,腰酸背痛也只能忍着。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他们没有告诉儿子。结果,宝贝孙子的视频电话让事情露了馅。
电话那头,儿子嚎啕大哭,这边,陈姐两口子也是泪流满面。特殊时期,儿子想回来也不容易。
陈姐安慰儿子说手术很成功,已经没什么事情了,让他不要担心;儿子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陈姐说:“当年只想着把儿子培养出来,他有出息,我们有面子。现在看来,真有什么急事,儿子是指望不上了,就当是给别人养了个儿子吧,以后也只能靠自己了。”
陈姐两口子商量好了,以后就和好朋友们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一起抱团养老,不依赖、不拖累孩子。
“有能力,有出息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看似一句笑话,却透着事实。不是孩子不孝,也不是没有能力,但是,在给父母养老问题上,他们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袁婆婆生育了三个儿女,老伴早逝,她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女儿嫁到深圳,小家庭都过得不错。
一生好脾气的袁婆婆也想着自己终于苦尽甘来了,她就想着两个儿子能让她“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大孙子出生的时候,袁婆婆还没退休,是亲家母过来照顾的。袁婆婆退休后想换亲家母回去,儿子告诉她:孩子习惯了和外婆相处,不愿意让奶奶照顾。
袁婆婆就像大儿子家的客人,儿媳对她礼貌中透着疏离。大儿媳是老师,面对袁婆婆主动要求过来帮忙接送孙子的提议,她婉言谢绝。
小儿媳为了工作一直都没有要孩子,等工作稳定了,年龄大了,才怀孕。袁婆婆喜滋滋地要去照顾小儿媳。本来儿子家有一间客房,可儿媳说已经改成了婴儿房,不方便袁婆婆住。
袁婆婆开始了如上、下班一样早出晚归地照顾儿媳的日子,一直到孙女出生。月子期间,小儿媳执意要请一个住家月嫂,看着儿子为难的样子,袁婆婆继续早出晚归地跑,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抽空才能抱抱可爱的孙女。
那年冬天的一场大雪,让慌忙赶路的袁婆婆摔了一跤,送到医院,拍片检查说是胯骨骨折。
袁婆婆住院了,两个儿子给她请了护工,每天下班的时候,轮流着到医院来陪陪袁婆婆。至于儿媳,一个都没露面。
袁婆婆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动,护工开始还比较尽力,慢慢地也知道偷奸耍滑。临到下午袁婆婆的儿子快来了就在病房忙进忙出。
一生向善的袁婆婆看着别的病友床前家人围绕,子女嘘寒问暖,病人被照顾得舒舒服服,她只有暗暗流泪。
女儿知道后,从深圳赶回来,照顾到袁婆婆出院。出院回家,袁婆婆还是需要人照顾,女儿问两个哥哥,谁照顾妈妈,两个哥哥都不做声。
袁婆婆心里一片凄凉,她说:“我有退休工资,你们把我送到养老院去吧。”
儿子们还是给袁婆婆请了保姆,他们觉得把妈妈送到养老院自己面子上挂不住。
袁婆婆没有说什么,但她知道,自己的归宿还是养老院。婆婆想不通,她一辈子掏心掏肺地对儿子们,老了,只想跟着儿子,看着孙子,怎么就这么难。
毕淑敏曾说过:“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给父母养老,不是说让父母吃饱穿暖有地方住这么简单,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不是要吃喝不愁,他们怕的是你在他们身边,眼里却没有他们;想和你说话,却找不到话题;看似啥都不缺,心里却一片荒芜。
在养老问题上,做子女的还是应该和父母好好沟通,在尊重父母意愿的原则下,寻求最好的方式。
子女的苦和难,父母都能看到并理解,父母的心声,子女也应该听得到。相互依附,又各自独立,物质上满足了,精神上也不空虚,对于老人来说,就是最好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