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重温了凡事做记录和做好最后的1%
文章朴实,例证理论相结合,也提出了实践的方法,很好。
【感】高中时期做错题本确实帮助很大,后来也是搁置没用了,2018重新捡起来,确实感觉充实不少。
昨天就因为没有做好最后的1%而犯了错。改好的宣传册因为没有最后确认,导致打印了错误的册子,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思】排长小妖在群里问,篮球队员在绝杀的那刻会想到什么?我以为会是稳住一定能投中之类的,答案其实是什么都没想。是啊,那关键短暂的一刻能想到什么,全凭本能啊。
习惯成自然,之后就是本能,如果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变为本能,那么就没有小错误出现的机会了。
【行】愿景—完成—反馈—习惯—本能,按照这个正循环做,不虎头蛇尾。
二)【见】重温“不中听的话都来吧”,见文如见人,和潇潇你的性格一样,活泼灵气~
文章分段清晰,一口气读下来立意清晰,印象深刻~
【感】其实文中吴军老师说的“效率很难再提升,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要做的事”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是因为对于他们那个层次的人来说时间已经充分利用了吗?那所谓的时间精力管理和效率提升的关系是假象?
但就像吴军老师说的三思一定能找到合理之处,我也试过,虽然很想提高效率,但是每天都还是差不多 ,但我觉得我还有改进的空间,所以再试试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思】不中听的话其实还是很多的,很多时候甚至不用别人说我也能知道可能有哪些不足,一方面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就像我老板说的,要从委屈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内部驱动,不要等问题暴露到众人都觉得不好,那时候的批评和意见已经为时过晚。
【行】内部自省+外部驱动,不辜负更好的自己。
三)【见】重温“瑞士制造”和“做好最后的1%”
夏夏通过自己打卡的事例佐证做好最后一步的重要性。条理清楚,内容充实。
建议两点可以用数字将它们分成两个醒目的小部分,分开阐述后,最后对两者的共同点做个总结。
【感】作者对瑞士制造的看法确实开了我的脑洞,我之前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做好最后一步”和“差不多先生”相似,都是马马虎虎,没有用心对待。可见正真的“用心”是很不容易的。
【思】工作中最后一步的确认;内容完成后的形式美化;甚至是发文件前正确的文件名修改都是做到最后的1%。
想起了一件事,之前和主管聊天聊到工资的事情,她说有个同事和她提加工资的事,她只问那个男生,你做过什么事值得更高的工资?
虽然听着刺耳,可是也有理,你做的要比你该做的更多更好,那就没理由没有好的未来。
【行】不做差不多先生,事事有回音,做事超出预期,都能让我们更好。
四)【见】主题是“做好最后的1%”,详例举证,情真意切。
建议文章再细分下段落,会更清晰一些。写完后可以检查下还有没有可删减的。
【感】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中间都做完了,结尾却草率应对,相当于整件事情功亏一篑,但往往最后也是最考验人的,因为耐心殆尽,解放在即,也更凸显最后1%的重要性。
【思】很多时候,最后一步没做也并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认知不够,我们以为的最后其实不是,所以凡事往深了想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会更有不一样的想法。
【行】深入想+简单做,接近“完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