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收你的脾气---读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有感

每天,我的课堂都因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被我惩罚和指责着,个别学生会把我对他们的请求当作命令,学习的所有乐趣都被海量的作业碾压了。

当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学期末仅余一个半月的新授和收尾的碰撞中相遇时,我便一直生活在焦灼和不可理喻中。

以讲带练、以批促考,以继续“钉钉”打卡的形式查缺补漏着……这不,早上刚刚发过的试卷下午就不见了;有试卷的个别聪明娃又在课上的讲析中在下面偷偷地演算着其他科。在不知不觉中我又在课堂上评判着这些孩子们的不当行为。

最近听到和做到的就是高频度地应用惩罚的方式促进学生改正试卷的毛病,结果呢不走心的孩子们还是屡错屡改屡改屡错!个别家长呢,也就只能想到其反面就是放任管教听之任之,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呢,我们又想用奖励的方式带动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马歇尔博士的眼中我们都是在以权压人,迫使别人按我们想要的方式行事,试图以此来控制情况,从这点上来说,奖励和惩罚一样具有强迫性,它们是出于同一思维模式。那么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有没有第三种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先生告诉我们:不要用道德语言评估孩子,比如对错、好坏,而改用基于需要的语言。

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双方都认识到我们彼此的需要都非常重要,我们的需要和对方的幸福是相互依赖的,那些看似没法解决的争端很容易就解决了。今天的课上,我在自己就要愤怒地表达情绪时转变语言的艺术对个别犯错的孩子说:“看到你没有试卷我很难过,我很害怕你学不明白没法和我们大家继续走下去。”当我用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方式和学生相互沟通时,出于对彼此的喜悦而行事,而不是利用惩罚、奖励、指责或讥讽等强迫手段教学时,我才是试图以更人性的方式在解决问题。当然,这样的转变需要我们师生彼此有一定的觉悟和努力。

“如果与自己的需要保持联系而不是评判他人,自己将会身处一种多么不同的世界。”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中如是说。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怎样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平和而高效地和学生沟通呢?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艺术,内在驱动力则是我们教师的“至爱神圣能量”能让学生感知我们期待他们每天进步的那颗真诚的心。内观己心,逐渐成为不那么愚笨的父母、老师,收收我的脾气,从每一次我们没有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理解、每一次我们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中学习,给予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我的小心眼和坏脾气。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何使得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时,我们所做的将会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乐趣。我期待着这样的人性之美能充盈着我的课堂,用至爱神圣的能量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去沟通,乐于给予,为生命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收你的脾气---读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