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签好的家居订单,仅过一天就出了问题。
先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那天我们去收房时,工作人员告知还要进行房产公证。去办理时,公证人员又告知必须要结婚证和户口本原件。来时我提醒过一句,而先生自信地说“我手机里有电子的”,于是没有带。房产不公证,便无法办理产权。
事先为什么不通知我们?面对我们的疑问,工作人员说:“事先已经把相关材料给你们寄去了。”回来后问儿子,果不其然。儿子连看也没看,更别提通知我们了。
后来,先生在看《交付办理服务手册》时发现,还需缴纳“物业维修基金”,这也是办理产权的条件之一。又去过新房若干次,办理收费人员都不在,于是只好专程去银行缴费。
舟车劳顿,心生烦恼。房地产工作人员有失职之处,但关键还是儿子没有通知我们。
这当儿,已订购家居的那家导购致电:“你们订的茶几,厂家今年不生产,请另换一款。”只好同意。可先生要求她把另一款的价格拍照发来时,当即发现了问题:这一款比我们先前订的,原价少了四千多元。于是,我们又赶到店家进行交涉。
先生提出我们的意见:要么店家补上差价,要么取消订单。
导购和店长则连连摇头:补差价不可能。
于是,双方各执一词,先生和对方两位展开辩论。时而,我方语气急促,对方面红耳赤;时而,对方振振有词,我方当仁不让。我这个“我方人员”,此刻好像是个中间人,皱着眉头,一会儿瞧瞧先生,一会儿看看对方,心里说着“这可怎么办?”
无奈之下,对方拨通了“老板”电话。
订购当天,就是这位“老板”最后一锤定音。当时,先生说了价格,对方不同意,辨论无果,先生要走。“请留步,我给您定一下。”在即将迈出店门时,在另一边的柜台处传来一个声音。我们回头,原来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你是老板?”先生惊讶地问,“对,我是老板。”他回答。
接过导购手里的核算单,他在计算器上“啪啪啪”按起来,两三分钟后抬起头:“可以,就这样吧。”
于是成交。先生还高兴地和他聊了一会儿,他祖籍山东,在东北长大,一人在呼市闯荡。当时,这位年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办事果断利索,也比较大气。
此刻,双方拨通这个年轻“老板”电话,说了事情的原由后,又把电话交给了先生。“老板”听后,沉思一会儿说了句:“我被你们说晕了。你们先理一理,再谈吧。实在不行可以取消订单。”
放下电话,辩论继续。今天大概率要取消订单了,我无奈地想。
不多久,“老板”却出现在面前。先生与他握手,说这么晚了还亲自过来。
他坐下后说:“我也不跟您磨叽,我拉个清单给您看看。”刷刷刷在纸上写完后,他站起来,“您事先选的餐桌、茶几、电视柜不配套,摆在一起就像杂牌二手货。你们跟我来看看。”
我从眼的余角,瞥见店员和店长对视了一下,能感觉出她们的眼神里有复杂的意味:崇拜、内疚、好奇……。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门口正对的一组家居那儿,“您看,这茶几和那餐桌的表面是不是一致的,还有桌腿……”
果然,我忽地发现,先生事先选的家居,只注重了个体,而忽视了群体的匹配度。他考虑事情一向仔细周全,这次是忙中出错了。
于是,在“老板”建议下,我们升级了客厅和餐厅家具。他按照上次的折扣给了产品优惠价,并赠送了价值两千多元的功能沙发。
尽管我们不仅没得到补贴,反而又付了“1888”元,但得到了心仪的家具,我们感到心情很舒畅。
先生又和“老板”聊了一会儿,夸他成熟睿智,能站在顾客方进行营销,达到了店家和顾客双赢的效果。先生还说,若他以后去山东,一定联系我们,到时请他吃海鲜……
最后,“老板”告诉我们,他正式的职务称呼是“运营总监”,已在当地开了好几家店。
先生问他是哪一年出生的。他回答后,我和先生十分感慨:只比我们儿子大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