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人遗君明珠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她的三个退休同事:
同事A的孩子从小是学霸,在美国博士毕业后留美工作并组建家庭,一年回来一次,老两口到国外又不适应,现在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说起来一脸的纠结和无奈。
同事B的孩子学习也很好,在北京读了个名牌,留在那里娶妻生子,老两口倾尽毕生积蓄首付了一套小房子,每个月还要拿出一大半工资帮儿子付月供,日子过得拮据,现在连辆代步汽车都没买上。
同事C的孩子上学时不求上进,混了个学历回到小城工作,挣钱不多胜在压力不大,同事全款给买的大三房,女方陪嫁一辆小轿车,两边离得都近,真正称得上是“一碗汤的距离”,日子过得特别滋润。
遗君明珠原是一名教师,文章直指当今的一大社会现象:优秀的孩子,往往飞得更高更远,他们跟父母隔着山隔着水,就像是给别人培养的一样。
讲真,对这个问题,比起周围大多数人,我有更深刻的思考,因为我的家庭跟同事A的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目前我儿子正在波士顿读博后,还没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我也还没退休,没体会到空巢老人生活上的无助和绝望。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大家都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成为自己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有些现代女性甚至喊出,“无论事业多成功都不能弥补孩子教育失败”的口号。
应景的是,平时朋友聚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养孩子有多贵、多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教育,有人不惜砸锅卖铁买学区房;为了培养特长,有人暑假花费好几万给孩子报补习班;为了让孩子开眼界,有人掏出小半年工资报海外访学游。
具体到家庭来看,谁不是竭尽所能把孩子推上更高平台,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孩子花钱的速度。有句话形容的很贴切,“头胎就是最好的避孕药”,还有人在朋友圈调侃:“我发现我养的不是女儿,我养的是台碎钞机……”
可是,把钱花出去就达到目的了吗?当然不是。
那培养个孩子有多辛苦呢?别的不说,从孩子进了小学,妈妈就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每天催睡催起,催写作业、揪心成绩、周末送辅导……起早贪黑十几年,绷紧的弦一刻也不曾放松过。网上还不时爆出个新闻吓唬人,陪作业陪到心梗脑梗的,陪写作业俨然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孩子们像插上翅膀的小鸟,兴高采烈地扑棱着飞向外面的世界,只剩下面面相觑的父母,呆在骤然冷清下来的巢穴里,在回忆中一遍遍计算孩子的归期。
据上海政法学院研究中心测算:如果按独生子女18岁离家到异地,人的寿命平均75岁来计算,中国父母将在“空巢”阶段生活30年。随着出国留学、异地求学低龄化,一部分家长还将提前进入了空巢期。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是否还会倾尽全力培养他?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越是像在给别人培养,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们是否还会倾尽全力培养他?
我也曾在心里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记得当时的反应是下意识地连连摇头:即使重来一百次,我还是鼓励我的孩子刻苦学习,并放手让他展翅高飞。
我也承认,在上面的三个同事中,现状最安逸的就是C了。能看到别人享福还鼓励孩子远走,是我言不由衷吗?
当然不是。因为我知道,我们人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我向往含饴弄孙的日子,但我更希望孩子过得更充实,人生更成功。
想起著名的《渔夫和富翁》的故事:一个去海边度假的富翁,劝正在晒太阳的渔夫:趁着天气好多撒几次网,捕更多的鱼,这样可以慢慢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过上不那么辛苦的日子了。
不想渔夫并不领情,一句话对了回来:我现在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呢?
这个故事的内在逻辑是:穷困的日子不允许渔夫离开大海,除了出海,他只能选择在海滩晒晒太阳。假如有了钱,他就能像富翁一样,可以去休假,可以去旅游,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过上更丰富多彩的生活。而现在,他只有眼下这一种选择。
有没有选择的权利,就是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
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们是否还会倾尽全力培养他?对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给出相同的回答,因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的能力。
既然不指望他养老,我们养儿育女是为了什么?
我们千辛万苦生儿育女,拼尽全力培养他,后半辈子又指望不上他们,那生儿育女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看过的最让人感动的回答是这样的:
“为了付出与欣赏。我不求孩子完美,也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遭,让父母有机会陪他同行一段……”
据说这句话看哭了无数人,也正如意大利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孩子是个哲学家》中给出的答案:
只有一个字:“爱”。
爱出者爱返,真正的爱就是付出无所求。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我们付出时间和心血,也体验了爱和温情,得到磨练和成长。
这时也许有人会问:不求回报?不是说离得近可以相互照应吗?
说到这点我宁可相信,真正优秀的人,并不需父母的呵护,即使离乡背井,他们一样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而留在身边的,不尽人意的也不少,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啃老族,有多少妈宝男的就知道了。
网上有句话: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跨越千山万水,而是仅隔一条马路,我却见不到你。
百度上一搜,类似的例子并非个案。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前留下的一句话。令人唏嘘的是,他本以为第二天孩子会过来,没想到过了两个月才被别人发现。
2019年8月,芜湖鹰都花苑小区内,一对老夫妻双双死亡多日后,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这对老夫妻有两儿一女,都有体面的工作,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里。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好比弓与箭。你铆足了劲将自己拉弯,好让他射得又快又远,你看着他从自己手上飞向远方,记住你要做的,只有含泪祝福,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