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育儿盘点 | 孩子教会我的事儿:认真乐观,体会当下的快乐

还没太习惯把2019作为文件的落款年份,2019年就到了尾声。自从当了妈妈,对时间的回忆不再按照年月日,参照的都是孩子的成长轨迹。孩子刚学会走路,我换了新领导;孩子两岁,全家第一次坐飞机旅行;孩子上幼儿园那年,我换了新工作。孩子的成长是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证据。

孩子总带给人惊喜,他们一天天长大,作为妈妈,我们也一点点变化。我们要调整自己适应长大的孩子,最起码不能拖后腿。育儿专家经常说,育儿即育己,我想写写这一年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算是一个“育妈”总结吧。

image

妈妈很难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即使理性的人也不例外。我尽量不从具体妈妈看自家孩子的角度阐述问题,我想稍微往大一点看。对妈妈们来说,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01 “妈”式敷衍和“孩”式认真

我家孩子上的私立幼儿园,每天都要上课,数学、拼音、英语中教和外教课各一节,每到重大节日,还要排练很多活动。比如国庆节,孩子要用英语发言,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祝福;孩子和家长都要学会手语的《国家》,到时候一起表演;还有一些小话剧的排练。排练和正常教学同步进行。

在我看来,家长学手语就是糊弄事,到时候一起表演,随便比划比划就行。据我参加幼儿园活动的经验,小朋友都没办法做到整齐划一,家长更是群魔乱舞了,所以也没认真学。

到活动那一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表演,孩子们在舞台上,家长在台下,现场跟我预料的差不多。每个班都有一两个淘气孩子脱离队伍,老师还要维持现场秩序。

大部分家长都跟我一样瞎比划等歌曲结束。我的目光开始盯着第一排表演的几个孩子,我家孩子也在其中,看着看着,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他们大声跟着音乐唱歌,认真做动作,完全没理会后排发生了什么,家长们又是多么敷衍。他们都在一丝不苟地表演,唱着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歌,比划着每一个动作,眼神里是动人的专注。

image

孩子的认真,和妈妈们的敷衍,让站在台下的我想了很多。

对妈妈们来说,这自然不是啥大事,甚至会感觉一板一眼跟孩子唱唱跳跳,会被人嘲笑。我们习惯了用敷衍面对问题。不知从什么开始,认真成了笨人的专属。

仔细回忆一下,上次认真做一件事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刚工作那年,认认真真写了一份报告被领导改得体无完肤,也许是熬夜写的提案被老板无情否定,也许是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完成的研究报告被领导儿子署名发表。曾经认真的你被现实冷冷打击,于是干脆选择“不认真”避免再次受伤。

“妈”式敷衍是成熟的标志吗?更多的是逃避吧,不想面对认真投入后的失败,所以用不认真不投入来欺骗自己: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反正我没好好做。

认真的孩子让人感动,认真的人更容易成功。妈妈的敷衍会影响孩子的态度,让孩子保持认真,妈妈也要重新认真起来。认真不会输,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考虑真诚回报你。

image

02 “争第一的心态”和“当观众的快乐”

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英文演讲比赛,说是比赛,其实并不严格评奖,就是孩子在台上公开展示。每个班有五六个名额,剩下的小朋友当观众。老师为了公平,会让班里的孩子轮流参加,今年参加过的下次就不参加了。这是前情。

作为妈妈,总希望自家孩子能有更多机会站在舞台中央,站在演讲台上。很多妈妈给老师私信,想让自家孩子多参加。

因为我家孩子在第一年就参加过了,后两年只能当观众。我顺口问了孩子一句演讲比赛的事情,孩子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讲,“妈妈,咱们班的小观众是坐得最整齐的,咱们班的加油口号是最响亮也最整齐的,咱们的小朋友演讲是最流利的。”

他还告诉我,演讲的小朋友在班里排练时他们也要做小观众,他听了很多遍,已经会背好几个人的PPT了,他还知道了小朋友最喜欢的电影,最喜欢的歌。

我很骄傲地跟他说,你演讲的时候是很棒的演说家,现在也是很棒的观众。我们想让孩子更优秀得第一,孩子却能享受当观众的快乐。

image

曾经有个姐姐跟我吐槽,老师总让她家女儿扮演树,女巫之类的角色,没让她演过公主。偏偏她女儿还傻呵呵地认真排练,一点都不觉得遭遇了不公平对待。

排练节目这个事儿,家长和孩子的心态完全不同。家长会想,为啥总让这个孩子领舞,为啥这个孩子台词最多,是不是她妈给老师送礼了,还是她家跟老师是亲戚?

孩子想得就简单得多,他们认真按老师的要求排练,该上场上场,该讲台词讲台词,该谢幕谢幕。他们也会争取自己想演的角色,但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个角色,而不是那个角色台词多,出场机会多,是C位。

有时侯想,人真是有点双标,自己敷衍了事,却要求孩子足够优秀。这样的现状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自己飞不高,就下个蛋让下一代拼命飞。

我们应该学习孩子这种简单专注事物本身的心态,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与其为第一争得头破血流,不如享受做观众的快乐,享受当下的快乐才是永恒。

image

03 “妈”式忧虑和“孩”式乐观

孩子要去参加比赛,比赛之前的好几个星期妈妈就开始焦虑,担心孩子临场紧张,担心孩子突然生病,担心孩子失败有心理阴影。再看看孩子,每天没心没肺地该吃吃该喝喝,好像去比赛的不是他,而是妈妈。

妈妈的忧虑和孩子的乐观形成强烈的对比。妈妈的忧虑自有她的道理,毕竟妈妈人生阅历比孩子丰富得多,担心的情况都曾经出现过。作为过来人和亲妈,恨不得把所有惨痛经历都告诉孩子,避免孩子再走一遍妈妈走过的弯路。再加上社会变化这么大,妈妈对未来的社会也充满未知和恐惧,这也是妈妈焦虑的原因。

孩子的心态是放松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沉浸在自己简单的小世界里,没体会过竞争的残酷,考试的紧张,他们可以用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形式的考试。

孩子的乐观会让妈妈更焦虑,把什么都想得那么美好,日后遇到挫折受到的打击会更大。很多妈妈会苦口婆心告诉孩子现实的残酷性,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妈妈都是为你好。

成年人的社会的确会残酷些,问题是孩子长大能明白的道理,有必要让孩子现在就懂吗?那些我们长大明白的道理,孩子长大以后还是对的吗?

image

在心理学上,焦虑是过度担心产生的烦躁情绪,包括着急、挂念、恐慌、不安等成分,与紧急情况和难以应付的事情有关。适度的焦虑能让人保持警醒,未雨绸缪,严重的焦虑则会让人坐立不安,影响正常生活。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妈妈为孩子打算是合情合理的,但妈妈也要清楚,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思想,他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刷过一部台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一集是“妈妈的遥控器”。小伟妈妈手里有个神奇的遥控器,能选择让小伟生活在哪一天。如果小伟达不到妈妈的期望,他的人生就会永远卡在同一天。小伟不爱吃苦瓜,妈妈告诉他,“我知道你不爱吃苦瓜,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遥控器是神奇的,妈妈用遥控器清空了小伟懵懂初恋的全部记忆,用遥控器让一心求死的小伟求生艰难,求死更难。

小伟的妈妈是极端焦虑的,焦虑到必须控制小伟的一言一行才能心安。现实生活中没有神奇的遥控器,但很多妈妈依然想让孩子按照她们设定的轨迹生活,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大到高考填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和谁结婚。没有实现预期就会焦虑不安。

减轻对孩子的焦虑,妈妈们要能读懂纪伯伦这首诗里的诗句。“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image

孩子的人生,不是简单重复父辈的期望,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孩子以后要吃苦,也不是让孩子吃苦瓜体会苦的理由。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妈妈们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去闯荡,去碰壁,去成长,我们需要做的时候,是在孩子需要的站出来,做他们坚实的后盾。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父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更应该知道,教育孩子更要反思自己。孩子简单清澈的世界观里,会让我们找回很多曾经丢失的东西,包括最真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育儿盘点 | 孩子教会我的事儿:认真乐观,体会当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