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6个家庭育儿理念

      刚刚听了小尘老师在行走群里推荐的李玫瑾教授家庭育儿的精选126篇的第一篇《家庭教育的6个理念》,有一种脑洞大开,豁然开朗之感。首先介绍简单介绍一下李玫瑾教授。

李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分析孩子从0-6岁形成期、6—12岁潜伏期、13—18岁表现期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她提出家庭的抚养不仅是物质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她的金句: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就。

李教授提出的6个家庭理念如下:

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这是我们大家很容易理解的,一个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像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一样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忽视孩子的情绪、性格、情感等心理变化。

3.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考虑自己在哪些问题上能调整。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

孩子生命成长发展有阶段性,孩子处在什么阶段,孩子的父母就应该做什么,否则当时不做,后面就来不及了。即使孩子有错也是父母示范或是行为不当引起的。因此我认为每一个想为人父母的人都有必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是终身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对孩子的抚养教育更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通过读书学习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发展阶段的生理、认知和心理的特征,父母才有可能科学地养育孩子,而不是凭着过往的经验,我们的很多经验已经过时或者本身就是错误的。

2.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心理抚养相对于法律意义上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补充提出,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抚养,培养儿童健康心理。每年国内顶尖大学都有学生跳楼自杀,这些我们眼中的学霸、高智商孩子从小被父母逼着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童年没有玩耍没有忘情地体验快乐。所以即使他们考上了多数人羡慕仰望的大学,他们也体会不到快乐,主管快乐开心的神经系统长期被压抑得不到发展,他们对快乐的感知能力下降。

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始于感觉,感觉好了,人的精神状态有生气、虎虎生威,如果感觉不好负面的情绪会导致一个人对生活丧失热情。所以对孩子心理抚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物质抚养。

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心理抚养和人性教育是互通的,李教授在研究犯罪案例时常常听到大家评论某些犯罪人员毫无人性,根据她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实这些人大多是没有家庭生活的。近年来国内知名高校清华、北大、复旦,屡次发生投毒杀人或致人重伤事件,罪犯智商很高,缺乏人性,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只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没有重视对他们的人性培养。可见人性培养意义之重大。

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的,他是一位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一生。李教授给这句话加了一个子‘才’,即‘性格才决定命运’,我想这凸显了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的重中之重。李教授强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想到他人、坚韧的性格,会助力孩子日后走向社会成为一个有规矩的人。这些性格品质是生存、为人处世、赢得机遇的基石。

6.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的父母不论自己孩子是在幼儿期、童年去还是青春期,甚至是青年期,至今还在打着“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的旗号错误地养育着孩子。父母习惯于凭着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单方面地强制地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而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做出选择。这其实非但没有尊重孩子,而是重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根本不是在保护孩子。

在发展心理学里,有研究(韩进之教授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开创者,也是该校心理学学科开拓者)表明,3岁组有10%、4岁组有60%、5岁组有80%、6岁组有90%的儿童体验到自尊。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情绪发展和适应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提高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和成就感。高自尊和自信的幼儿以后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更强。他们将来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更高。

李教授的育儿视频拓展了我育儿的理念,使我对儿童心理学增添了一些兴趣,所以我极力推荐该视频给各年龄段的父母。养育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一生的事业,愿我们不负使命,与我们的孩子一起终身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要的6个家庭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