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传习录(卷  上)



【二三】静亦定动亦定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刘宗周云:“先生又说个克己,即存理去欲之别名。”(《遗编》

王应昌云:“须在事上磨,似与答徐之说相反此正是应病与药,如颜之勿、曾之唯。”(《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一章“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论语,里仁篇》第四,第十五章,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三轮执斋云:“原静工夫每好静,故先生教以事上磨。第二卷《答陆原静书》(第一五一条至一六七条」可以见。而事上磨,固先生之家法。”

捷案:事上磨练,又见第一四七、二O四、 二六二条。


[译文]

陆澄问:“静修时,自我感觉能做到念念良知,好像还像那么回事;可一遇到干扰,就打回原形,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这是你只懂得静心修养,功夫没有落到实处,只是气静。不是在去除私欲上下真正的功夫,这样的话,遇到具体的事情就会觉得心慌意乱。人必须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磨炼自己的心性,这样才能立得住,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释疑:

儒家讲的静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静,“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循天理便是静,从私欲便是动,所以说,“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从欲焉,虽心斋坐忘,亦动也。”

光懂得静心休养是不够的,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把克己功夫贯彻到始终,静也要克己,动也要克己,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真正的功夫,是管全体的,不是管一时一事的。因此要在本体上用功,在心上用功,而不要在境上用功,不要在一时一事上用功。

但是这样做功夫,从哪入手呢?就从“克己”上入手。“克己”,就是克除自己的私心、私意、私欲,总之,就是要克除“我”。“我”没有了,就回归于真正的我了。有“我”是假我,无我是真我,所以要“克己”。这就是“克己工夫”。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磨是心学的一个特点,它跟主静的道家、佛家不一样。佛教、道教是“不作”,没有担荷天下的使命,只在静中解脱,在静中养生。这是儒家区别于二氏之学的一个实践性的品格。阳明先生后来发现学生容易喜静厌动,不特别提倡入静了。阳明先生的事上磨是知行合一的口语化。事上磨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是诚意的功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是践履之学。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26日

附注:

①静亦定,动亦定。《明道文集》卷三(页一下)《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日:“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內外。”又见《近思录》卷二,第四条。


②语见程颢(1032一1085)《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文集》卷二)。

参见《与刘元道》:“且专欲绝世故,屏思虑,偏于虚静,则恐既已养成空寂之性,虽欲勿流于空寂,不可得矣。大抵治病虽无一定之方,而以去病为主,则是一定之法。若但知随病用药,而不知因药发病,其失一而已矣。闲中且将明道《定性书》熟味,意况当又不同。”(《全书》卷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