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奇葩说》里的“人设理论”和“名校生陷阱”

作者:金线君(首发于微信公号“金线说”

前言:最近看到薛兆丰老师在《奇葩说》里的辩论片段,十分羡慕这种能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用普通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的能力。于是之前从不看辩论节目的金线君,才重新开始补新一季的节目。看着看着有了不少意外的收获,比如“人设理论”“名校生陷阱”,借此机会整理分享给大家。

《奇葩说》作为一个辩论类型的综艺节目,以观众和导师的投票结果作为选手表现的评判标准。在节目里,除了一边倒的实力碾压,更多的时候是旗鼓相当的局面,双方都有精彩论证。这时,比赛其实已经从观点、逻辑和表达技巧层面的比拼,变成了人设的比拼。

在节目里,薛兆丰老师作为导师,无论是点评还是下场辩论时,他的论证风格都高度一致:基于经济学常识,逻辑严密,通俗易懂,但论点有时会因为过分注重规则而稍显冰冷和不近人情。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点是,当讨论到“婚前财产”相关话题时,选手们基本上都从夫妻感情的角度出发,而薛兆丰老师则把结婚比作夫妻联合办企业。

婚前财产是每一方可以提供的“资源包”,讨论过程则像是签合同时商榷不同的条款。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会瞬间豁然开朗。

“经济学家”就是薛兆丰老师在节目里的人设,或许可以再加几个前缀,比如“接地气的”,“逻辑严密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

关于之前提到的“人设理论”,金线君重新作了总结:

人设理论是一种特殊的定位理论,是个人在面对公众时主动选择的一种人物设定。镜头前的人设拥有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形象和表现风格,一个成功的人设会对个人的形象塑造和品牌营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奇葩说》里,任何论题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误,这意味着任何一方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配合流畅的表达,都能在逻辑层面说服观众。

所以当辩论双方各执一词且都有理有据时,观众的投票会变得更加“情绪化”,他们会选择投票给那个拥有跟自己更相似人设的选手,或者是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的选手。因为他们可以在选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个人此刻所做的决定,可能也是自己在未来某天会做出的决定。

除了“奇葩”这个共同人设,每个有辨识度的选手都有着自己的专属人设。每个人在辩论时的语气、出发点和举例风格,都是围绕着固定人设展开的。

节目里还有一个与人设相关的有趣现象——名校生陷阱。在过往的许多期里,拿过很多国际辩论大奖的优秀名校生,却总是在关于“生活”的话题上输给民间辩论大神。

这个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名校生在逻辑或是表达能力方面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人设在作为综艺节目的《奇葩说》里不讨喜。因为毕竟给他们评分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而在观众眼里“接地气”“说人话”很重要。

试想一个有着市井生活经历的选手,可以举出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把道理讲给你听,确实会比枯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了解了在镜头前选择人设的重要性,那么该怎么评价一个人设的成功与否呢?

大致有以下几个维度:

人设的契合度人设的选择要和个人气质相契合,相差过大有时显得过于刻意和滑稽,在观众看来会不够真实和坦诚。

人设的差异化观众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人设,如果不能做到同类型里最有识别度的,倒不如选一个更具差异化的稀缺人设。

人设的持续性人设一旦选定了不要轻易更换,否则会有损公众形象,最好能赋予其不断自我优化和升级的生命力。

作为普通人来说,平时没有面对镜头的机会,是否也需要了解“人设理论”呢?

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在之前关于“人设理论”的定义里已经提到了,一个成功的人设对个人的形象塑造和品牌营销都有帮助,而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比如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两人可以分别塑造各自的人设,不同的态度和方式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比如领导在公司面对下属时,要想明白自己的人设定位,究竟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还是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导师。

不同的人设也就决定了随后不同的行事风格和决策逻辑,是人在追求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首先要想清楚的基础概念。

后记:关于“人设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对一个人“媒体商”的衡量标准之一,至于什么是“媒体商”,下篇文章继续展开讲。


注1: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2:文章首发于微信公号“金线说”,扫下面二维码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奇葩说》里的“人设理论”和“名校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