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坚持锻炼了三个月还是放弃了?

“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21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养成了能带来莫大好处的行为来说,它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毕竟与一辈子的好处比起来痛苦21天并不算什么。所以,很多人会跃跃欲试,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养成一个想要的好习惯,比如跑步、读书、写作等等。

然而,结果我们都很清楚,想要的习惯没有养成,反而让自己的自信心又多了一重打击。21天过去了,坚持这件事仍然会感到痛苦,有的甚至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完成。但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别人做起来那么轻松的事情,到自己这里怎么就那么难,雄心壮志被消磨殆尽,虽心有不甘,却不得不接受的自己“失败”的事实。

我也曾一度被这种言论蛊惑,然而坚持不止21天却还是败下阵来。我的单词打卡记录曾连续了近200天,曾坚持跳操整整三个月也减掉了10斤……最后却还是没有把它们变成习惯。不是说21天养成习惯吗?已经习惯的事不是做起来会很轻松自然吗?为什么我还会觉得难?

真的是我自己没有毅力吗?!

并不是!这是我在《微习惯》中找到的答案。

这本书认为“21天的理论“并没有科学依据,它只是一位整容科医生观察到被截肢的病人21天后就可以接受自己身体残缺的事实,由此推导出人们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

虽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接受既定的事实跟主动去做一件事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没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真正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新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定数,需要的时间在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下来一般需要66天,但这取决于该行为的难度和个体的差别。当然越简单的习惯越容易养成。

我对自己坚持锻炼了三个月却还是放弃了,很是遗憾,根据书中的理论,现在分析下来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起始目标太大

《微习惯》中说,要想养成一个新习惯,目标一定要足够小,一定不要靠动力,可以靠意志力,但是意志力的消耗要小,要小到你觉得再累完成这个也不会很难。这样你才有坚持下去的可能。因为人的大脑是不喜欢改变的,只有让做一件事的阻力足够小,才能让大脑不抵触。

作者是从“1个俯卧撑”开始的,而我是从每天跳操10分钟开始的,虽然时间不算很长,但强度还很大,至少对刚开始的我来说确实如此,跳完之后汗流浃背,很是累人。虽然跳完之后很有成就感,但第二天还是会有抵触心理,会觉得这是个“大事”,压力很大,而这会消耗本就有限的意志力。

2.时间安排太过死板

我把锻炼安排在每天晚饭后。虽说习惯就应该是有规律的,到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但是,在养成阶段就这么做其实是不利于习惯养成的。

《微习惯》中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依据,也就是提示,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提示的话,就会过于依赖那个提示,比如某天晚饭后我就是不想动了怎么办?

而且书中说到,坏习惯的依据到处都是,比如玩手机,我们不会在一定要做完某件事或某个时间点才会去玩手机,而是随时都会,好习惯也应该是这样。生活中不是好习惯就是换习惯,只有当好习惯的依据多起来才能减少坏习惯。

所以,在习惯的养成阶段,你可以想做的时候就做,而不要一定等到某个时间,或某件事之后。 当然,还是要这个习惯足够小才可以随意安排。

3..偷偷提高了目标

我在大概坚持二十天后,觉得每天跳十分钟没有那么累了,于是便开始让自己多跳一个十分钟。但其实我从一开始真的只是想每天只跳10分钟,觉得动起来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但是在觉得自己可以多跳10分钟后,我飘了。

我忘记了自己最开始的目标,我开始要求自己之后绝不能少于20分钟,因为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如果后面时间变少岂不是退步了?又过了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又可以“进步了”,于是要求自己每天再加十分钟。后来我对自己说,以后每过一个月就增加十分钟的运动量吧,至少要先增到一个小时。然而,这样坚持了三个月后,因为感冒,我停了几天,但好了之后我却再也不想坚持了!想想都觉得难,就直接放弃了。

《微习惯》中说,在新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提高期待值,你的目标一定始终是做完“一个俯卧撑”,做的多要可以看成超额奖励,提高成就感。但在习惯真正养成之前,千万不要的暗中提高目标,否则必定会受挫,这是让自己每天都“成功”的秘诀。只有成功才能导致成功,想想那些优秀的人为什么更容易成功就知道了。所以,必须先提升自己做一件事的信心,才能坚持下来。 而我却让一件事越来越难,不失败才奇怪。

吃一堑长一智,不,是已经吃了无数的堑了,但我想我已经找到了不再失败的方法。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坚持锻炼了三个月还是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