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实战训练营(二)—心法比玩法更重要

社群运营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创新思维,要用"人的逻辑",去给用户交付最好的体验。

社群营运的三大核心方法:拉新、留存、转化。

找准社群用户的心理需要,交付优质体验。

一、拉新:聚焦链接数量与优质内容,遵循“分享即所得”原则

从“链接”角度出发,理解拉新与留存:社交链接数量越多,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在社群运营中,注重链接数量、优质内容,并与这些人形成有价值的链接关系,即形成社交关系。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保持开放性思维,不断打开自己的链接边界,不断创造更多的链接,链接是一个不断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过程,扩展弱关系就是拉新;形成强关系就是留存。

图片发自App

从最牛逼的超级平台和超级个体角度去洞悉“链接”:腾讯副总裁程武曾说过,在腾讯连接一切,赋能于人。在实践中他自己有三点体会:一是连接即赋能;二是分享即所得;三是技术即公益。

超级个体罗胖,链接600多万粉丝秘密—60秒语音分享连续坚持了2000天,这种坚持分享输出使得获得了极高的个人价值;而船长梁晓玲在开始进行互联网IP人设之前,就坚持在线下各类社群持续不断做了长达一年半的公益分享,不断扩展与人的链接数量,参加了国内非常多的主流社群建设,如成长社群、企业家社群、校园社区群分享等等,跟可口可乐合作了整整一年的女性公益沙龙。增加的微信好友都有链接上的认知和认同,所以在开设社群学习探索,即拉起第一季裸考国家心理咨询师时,很轻松就拉起了500人围观大群,然后通过详细围观分享大会分享,进而产生第一批80个付费种子用户。

从这些超级平台和超级个体身上,我们看到链接数量的增长,即互联网新流量争夺已进入以时间换空间新常态,需要以涓涓细流去积累新用户,在传播上更加注重价值观和趣味吸引,注重有链接上的认知和认同;而扩展链接(拉新)背后,都遵循“分享即所得”原则。

各类公益线下分享课依然是拉新的核心手段,需要不断增强与用户触达频次和提供更长体验时间。

二、留存:聚焦交付价值,遵循“因为自己有付出,才会与众不同”原则

在互联网上,链接的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可以随时聚合,形成不同的结构,玩法和模式也会层出不穷。每一种形态会产生一种玩法,但表面的形态并不会改变链接的本质。社群营运营,要有自己的目的地,面对困难的决策时,不能只看当下,一拥而上盯当下火爆模式,要站在未来角度上来做当下选择,与其聚焦玩法,不如聚焦价值交付。

陈春花教授曾说过,向内求得力量,向外连接共生。社群营运营的玩法和模式需要与“内在定力”匹配。

“内求定力”,聚焦价值交付,不断精进价值交付能力。为用户提供价值流,可以分为创造价值、感知价值和交付价值三个环节,在互联网上,电商平台让感知价值和交付价值得以融合。所有商业模式底层核心是三种价值逐渐融合。

实体企业归根结底就是运营水平上比拼,价值在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如京东自建物流系统,凸显精细运营,就如京东口号:多、快、好、省,综合满足了用户各项价值需求,从而迅速崛起。又如拼多多的崛起在于把感知价值环节复杂化了,做了不少创新,引入社交关系,让原本冷冰冰的物交易有了新体验,增加了趣味性,但趣味性是最不可持续的,后续还需在感知价值和人的逻辑运营上不断创新,电商平台最终还是会回到运营水平上比拼。

实体企业如此,对于精神属性产品的体验和加载了很强精神属性的实体产品,更需要弱化玩法,强化用户价值交付。

洞悉人心,满足人的需要提供真正的价值。

那么,如何理解人的需要的问题?看见人还是看见事?

社交,是以沟通为载体,所以沟通工具成为入口竞争重地,没有沟通就没有社交网络。缺乏有效的沟通,心理需求被压抑,就会造成内心冲突:如开怼—对外攻击;冷漠—对内压抑。

长久的关系,需要关系里各方需要都得到满足,干涸的盐碱地里是长不出庄稼的。忍耐和妥协并不是关系处理的智慧之道,只有在信任的背景下,彼此坦露进行有效沟通,关系才能走得长远。

社交关系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在实际人际交往中,两个人彼此的共同公开区域越多,关系就会越深入,这一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我们与闺蜜和好朋友之间,关系特别好,一个最基本就是因为我们彼此足够了解,彼此公开的区域足够多。

看到人,需要我们学会同理心,学会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掌握同理心需要了解两个关键步骤:一是理解和辨识情绪的状态;二是向对方反馈我们对他情绪的看到和理解。反馈方式有以下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我们的反馈并没有表达出对方的情感与内容;第二层次是我们的反馈只表达了对方所表达情感与内容的一部分;第三层次是我们的反馈包含了对方所表达情感与内容;第四层次是我们的反馈包含了对方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情感及内容,达到这个层次的沟通,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沟通效果。提升我们的反馈层次需要我们在沟通中不断进行刻意练习。

同理心与换位思考、同情心三者之间区别:

同理心只做辨识和反馈,可以保有对观点的不同看法和想法;换位思考更多只是做到辨识,但并没有给予给对方反馈,即换位思考是我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但却没有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而同情心不仅做辨识和反馈,有时还会同意对方观点;在沟通中,认知差异是可以在差异中求同共存。

对每个人主观体验世界差异的尊重,是眼中有“人”的开始。

回到社群运营中,要创造一个有温度的社群,首先要眼中有人,看见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认同一个人的主观体验的差异。

在人逻辑里,我们只做自己,去传达我们感知到的价值,我们相信什么、认同什么,什么是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这些真诚的传达,是我们创造用户价值感知的有效方式。唯有人才能影响人。

图片发自App

百度贴吧之父—俞军的产品思维就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乙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接,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而船长的航线学习从外部世界切换到内部世界,从工作技能切换到个人成长,聚焦人的底层认知的更新与建构,不断激发个人内在学习与成长的动力与能力,让个人内在系统足够稳定,不断强大、灵活而富有弹性,内心本自具足,强化行动力,从而更好去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生活中的所有风雨。

图片发自App

陈春花教授曾说过,真正能超越变化的并不是机会主义者,而是那些让生活美好的长期主义者,他们才能超越变化得以持续,越是动荡时候越需要坚守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必须符合长期发展利益,长期主义者的胜利是流变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罗胖在时间的朋友,也说过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偏离方向的短期行为,不但没有带来理想中的价值,还会在不经意间损害长期价值。

不难不做,不长期不做,做长期价值的坚守者,这也是我所认同和坚守的。在社群运营中,我觉得同样需要有长期主义价值观,才能走得长远。

留存,究其根本就是如何更好触达用户需要,而留存背后,都遵循“因为自己有付出,才会与众不同”原则。

拉新与留存只是木筏,本质是交付用户价值。拉新可以设置简单玩法即可,需遵循原则:分享即所得,即分享人分享了就得到,被分享人也会得到,贵在坚持。留存背后原则都遵循:"因为自己有付出,才会与众不同。"特别是在精神体验领域,用户只有自己交付行动,有所付出,不断提升用户参与感,才能获得更好留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群运营实战训练营(二)—心法比玩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