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我越来越相信一点,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使命,等待着被发现和完成。
就好像,天生早慧的人会不知不觉地问自己,“我这一生,为何而来?”
知乎上常有人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回答过,其中有高赞的答案说——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定义的,你认为自己人生有意义,就会把生命过得精彩,你认为无意义,就会把生命过得一潭死水。
这个答案非常有价值,但很多人却把答案用错了。他们认同“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定义的”,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意义,于是把“人生的意义”定格在那些自己崇拜佩服和向往的人身上。在所谓社会成功人士的身上去找意义所在,这就等于不断地让自己和生命真正的意义越离越远。
曾有位朋友给我留言说:很多人人生的悲剧就在于,拿着别人的人生地图,去找自己的道路,怎么可能找到呢?
这个朋友看得非常清楚。
02
人生的意义,在别人身上找不到的,只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人生使命”。
人生使命,有点像马洛斯的需求理论那般,属于最高的自我实现层次。我相信,肯定有朋友会说,大多数人还在为了生存需求、社交需求而努力,去想“使命”这个词语,岂不是个笑话。
可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生使命”它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似乎非要等到物质都满足了,社会身份都满足了,尊重认可都满足了,才能去追求。它其实一直都在那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内心深处,等待被我们发现而已。
它也并没有沉睡,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在成长道路的每一次选择上。
仔细观察,生活中跟我们相关的所有东西,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身边的。我们喜欢的颜色味道,我们选择的学业方向,我们踏入的职场领域,我们挑选的爱人和朋友,我们在人生重大关口上的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有我们这个生命内在独特的印记,只是因为我们被各种世俗的东西裹挟着,只看到欲望名利这类身外之物,看不到自己生命真正的声音。
03
我以前思考过一个问题——驱动我们在社会上不断成长的动力是什么?
那时候我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是被恐惧所驱动,恐惧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拼命去挣钱;恐惧不被别人认可,就拼命在职场上表现;恐惧没有社会地位被别人瞧不起,就拼命追求社会名望;恐惧孤单寂寞,就拼命在社交上结识朋友,等等等等。佛家常说的贪嗔痴,这本身不就是恐惧吗,恐惧世间诸事最终会消失这个事实,于是拼命地去占有。
等到我们有了孩子,这个恐惧会升级,变成恐惧未来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生活条件,于是继续拼命地挣钱;恐惧孩子不被别人认可,于是拼命地在职场表现,等等等,循环又来一遍。
的确,这些恐惧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可是它们创造出来的生命体验是痛苦焦虑的,会让我们成为苦难的殉道者。每一个驱动我们前进的恐惧尽头不是幸福,而是松一口气的短暂休息,之后还有下一个恐惧等着,继续这场接力驱动赛。
这真的是我们要的人生吗?
04
除了恐惧之外,生命中还有爱,虽然在很多时候,它是被人遗忘的。
爱的驱动,又是什么?是兴趣爱好,还是专业擅长,亦或者是某个说不明道不清的神迹期待?
很长时间里,我没有能力往更深处去思考,只能把这个爱驱动,看作是我们为兴趣爱好擅长专业而奋斗。
可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如此“爱的驱动”是不稳定的,它时常会熄火,时常会产生自我质疑,时常会因为驱动不够而带来烦恼,甚至还会在名利欲望的诱惑前,不得不低头。
我经历了一段非常漫长的寻觅期,参不透“爱为何物”。直至花了一年半的时光,去参与心理学领域的学习和咨询,我把自己摆在了研究案板上,跟剥洋葱一般把内心层层剖开,我需要知道在内心“爱的驱动”到底是什么。
老师跟我说过,爱藏在过往所有的恐惧里,爱藏在过往的每一次选择中,你需要让你的心从喧嚣中不断地静下来,去听。
原来我的心本是清澈见底的湖水,爱就是湖底静静躺着的一颗宝石,如果湖面上总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搅得湖面永远不得宁静,我就永远看不到那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唯有平静,我才能凝神看向湖底,才会发现爱。
这个爱,就是人生使命,就是我来着这个世界上,最终为之而奋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