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若菩提》9-曹德旺先生的传记

摘录: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

1.起。“谁说买不起?在座的各位都买得起。”我说,“首先,我们所售标的物按现在账面60%计价;第二,款项分3年付清:第三,代理协议价,按集闭定价70%结算。前置条件是,各店不能用福耀分司名义对外,但可以挂福耀授权代理销售的牌子。

最后,只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卖掉所有公司的90%。余下几家比较复杂的,经过两天也处理掉了,这为福耀的规范化管理,迈出第。

(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2.福耀这次由危机引发的重组,有如风凰涅槃一般。

这是一次战略的改变。福耀将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原来的国内维修

市场,拓展为出口维修市场与汽车厂家的OEM.

如果说1985年涉足汽车玻璃凭借的是一股激情、豪情,发展到1995年,时隔十年之后,我已经初步学会了将科学管理方法运用于决策之中,已经会熟练地运用管理统计学原理管理企业,并掌握了一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程序的基础。

还有我志在必得的决心:这是福耀未来唯一的希望。

3.根据我前些年自学管理会计技术用于分析控制成本,我认为只有做到产品高质量的保证,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时候将我之所学管理会计与管理统计学运用于公司,让公司管理层都掌握了。

4.在这3年中,我学习了不少东西。如西方管理,他们偏向于现金流,不喜欢固定资产。原来我对所谓500强、跨国集团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通过近距离接触,发现他们的高管也不过如此。比如马克先生,我们公司财务部随便拿一个都可以将他比下去,那个高官德苏先生,更是如此。

所以,更坚定我奋斗下去,走向国际的决心。

5.与圣戈班的合合分分,让我明白董事长是否能一言九鼎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董事长兼总经理提出的经营主张,不能被大股东认可,不能在董事会上股东会上通过,没有发言权,那企业发展,就无从谈起。(文化思路以及核心诉求的不同)

6.到美国后,我聘请了一位美国的市调专家,他告诉我他叫和尚。叫他和尚,是因为他的头剃得极光,如和尚一样。他是一个市调极有经验的人。经过调研,我们找到亏损的原因:玻璃从中国运到美国后,从码头到仓库,拆卸、分包、装运、卸载,每一个环节,都有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的发生。如果体量够大,网点够多,这些费用就会被分解。“您别看人家批发商加价20几元就眼热。人家能赚这个钱自有道理:有体量,有资本,做的是保险的生意,专门服务于这一行业,且在美国50个州设有50个仓库。”和尚的分析透彻而明晰,“可你福耀、只是一个独立经销商,同样的人工费、运费,推起来,自然要亏损。

7.改分销为直销,这是多么经典的一个名词,六个字表达了一个大事的改变方式,而且是完全不同。

8.说到这儿,我发现林国宗的眼睛眨巴着,未等他发问,直接告诉他是为什么。“你要记住,从产业链的理论上讲,上下游企业,是有买卖关系,但也是分工不同,绝对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要想让福耀公司健康发展,不仅是需要我们自己产品客户端用户的繁荣,更需要我们产品供应商的发达。林国宗似懂非懂地听着。(合作共赢的关系)

9.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我曾经请教过当时台塑董事长王水庆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培养人オ?

王永庆告诉我,管理层不能外聘,要自己培养。他专门开办了家台塑工业学校,只发中专文凭,认为做工厂有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就够了。(其实多数公司应该都是这么想的)

10.他告诉我,他曾看过一本关于成功人士的书《艾科卡自传》,艾科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因此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机会了你才会做些重要的事情。但前面这十几ニ十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杂人家怎么了解你呢?只有努力地去做些小事情,你才有可能了解这个公司,才会和这个公司有亲和力。“我记得我们毕业那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傅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オ可能最终认可你的オ千,才愿意给付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卖东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现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本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家怎么知道,所以你得做!”(一个选择,一个是现代工业下的公司打工者,一个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选择追求和变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心若菩提》9-曹德旺先生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