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追问发现问题——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我教信息技术课,我会安排学生读电子书;并且把在电脑、互联网、手机上读电子书看作为电脑网络时代,促进自我成长、解决自己的疑难困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是对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深度应用;互联网为人而生,为人类发展的需要而被创立,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物质上的饥饿不再是问题,精神上的饥饿会凸显出来。精神饥饿的表现就是人萎靡不振,总是难以有比较大的进步。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精神的成长和发育相对缓慢。应付差事的现象常常在身上出现,难以集中全部的精力,尽最大可能完成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觉得自己很难有大的发展,觉得自己就是就这样了;有“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在家庭和学校都暂时做不到,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注和支持的时候,怎么样训练孩子充分利用当下的电脑、手机、互联网优势,变“不利”为“大利”,引导学生仔细研判自己当下的困惑和疑问,通过手机、电脑、互联网寻找合适的电子图书来自我答疑解惑?让手机、电脑、互联网成为真正的为“人”服务的信息载体,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自己,觉察自我需要”的行为-思维习惯……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学技术,而是怎么样用好信息技术;用好技术主要的不是用它来做出多么杰出的作品,而是怎么样用它来为自己个人的成长-提升服务)孩子们在长期的环境影响和干扰之下已经把手机,电脑互联网仅仅是把它看成是一个娱乐的工具了。这样的行为在我的课上也有表现,我也曾经像当下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一样,盯着孩子学生的某一个行为或者言语,就这他的这一个举动,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正常的“教育”行为。问题在于,当我只是关注孩子行为本身,并且直接针对这个行为进行惩罚或者批评的时候,我没有深究孩子学生行为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东西。

这就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两个发生了同一个行为和言语的不同孩子,老师处理的方法往往是一样的,而不是分开来区别处理。这是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行为,比方说作业没有做好,有可能这个孩子当时课上没有听清,也有可能这个孩子家里面闹了矛盾,说不定孩子昨天晚上身体不太舒服,这一切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在作业方面出现问题。如果不问缘由,直接批评指责谩骂,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恐惧?恐慌?委屈?

“不区别行为对象”,采取统一的“责怪”的处理方法,它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是因爱而生的,因为爸爸妈妈的爱,才诞生了我们的孩子,才诞生了我们自己。我们因爱而成长,因为爸爸妈妈用爱为我们准备食材,用爱观照我们的精神上的需求,我们才一天的成长一天天的发育,一天天的成熟。如果哪一天爸爸妈妈长时间的用一种指责批评的方法来对待我们,我们就像一颗被风吹雨打的小树一样,有可能因此而凋零。是的,人生是需要风吹雨打的,对一个还没有成熟的小孩子来说,更需要的可能是体谅和理解。

对孩子的体谅和理解,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我是重要的,我是被看到的,我的情绪、我的需要、我本人是被人关注的。一个被忽视了情绪、忽视了需求的孩子,天长日久会形成一个封闭自我感受的麻木的人;一个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他会因为恐惧而做一些事情。而内心深处却带着抵触的情绪。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开始忽略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最终它也会成为一个忽略他人情绪的麻木者。只有充分体现体会到自己的感受的人,才会真正的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去体谅别人的感受。

当我一天天的开始关注我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我发现我处理学生违纪的行为和言语的做法,一天天不断的在改进。曾经的我狠狠的凶过学生,我也曾经带着表面的宽容来对待学生(心里面却满是愤恨)……现在的我,最开始看到孩子当下的行为和表现,只不过是他(内心)状态的一种反应,他的行为和表现,也许对于老师的规定而言,是可以打上“错误”的标签,但是细细想一想,当一个人做出一个行为或者言语的时候,他一定背后有一些东西在支持他这样去做,特别是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我所做的并不是针对行为和习惯去惩罚他,因为他已经做出来了,对他而言,他已经做出来的事情,属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需要做的事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去找出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做出这样的一些言语和行为?对于孩子做出这样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我可以为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做些什么?惩罚会慢慢导致了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对孩子行为的改变毫无用处。

下面就是我对一个玩游戏的孩子,在课后留下来之后对话的内容:

有一个孩子玩游戏,我留下来问他。

师:是什么阻碍你按我的要求来做?

师:如果说老师和家长批评指责你,你有阻抗不愿意做。那么,我这样一个愿意像朋友一样和你交谈的人,你也不按我的要求来做,是什么阻碍了你呢?

生:说出来不太好意思难为情,

师:没关系的说吧。

生:游戏游戏好久不玩了。

师:你有多久没有玩游戏了?

生:自从进入初中以来,转到这个学校就没有玩游戏。

师:你之前是租的房子还是?

生:之前在家乡上学。

师:你现在是租的房子,还买的房子呢?(看他是否因租房而没有电脑用)

生:现在是买的房子。

师:你六年级经常玩游戏吗?

生:也不是经常,就是在课上玩。

师:那你在课堂上是老师全部让你们玩游戏,还是偷偷摸摸背着老师来玩呢?

生:不是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上课,不上课的时候这样玩游戏。

师:你是在哪个学校上的小学?

生:**小学

师:一般而言,你这里必须做我这里安排的事情,因为我这里时间很紧。

师:你怎么看我要求你在电脑上看书的要求?

生:有些书找不到。

师:你喜欢看什么书?

生:想看军事的还有科学的

师:超星图书馆没有吗?

生:没有

师:你喜欢军事武器还是战略方面的?

生:都没有,

师:你搜索过吗?你搜索过几次?

生:只能看18页。

师:那我向你提供了什么方法吗?

生:(不知道)

师:去注册一下就可以了。

通过对话我看到了孩子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一个小小的故障。之所以孩子遇上小小的故障就投降了,只是因为孩子平时受到了太多的失败的、批评的、指责的打击。这样的孩子更加需要老师多多的理解和体谅,并且给予他指明方向,只就着发生事情来论述,而不是几个小事情大张旗鼓的批评、指责他。因为真正促使一个人改变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他内心的需求。当他相信自己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导致的错误,他自己也相信他自己有这个能力做得更好。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的时候,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当下的一切的时候,他就会慢慢的焕发每个人身上原本具有的那份巨大的能量,把原本用于难受、抵触的力量,转化到积极向上的、能让他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方面,比方说,搞好自己的学习,关注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精神健康等等。

有些被打上了“教育”标签的惩罚行为,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比方说孩子犯了“错误”——错误两个字打引号是因为他的标准在我们老师心里边,到底是不是“错误”,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惩罚他,预防他下次重新爆发。这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使用的。它的道理存在于早已经过时的“行为主义”。所以不要说这个道理是过时的,就算这个道理是看起来时髦的,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做”或者“说”之后的效果怎么样?如果孩子们喜欢,孩子们真的行为方面,思想方面,状态方面有变化了,变得更积极了,更愿意跟老师合作了,那么也许我们可以重复这样的行为。否则没有效果的行为,我们重复无数遍,还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甚至是在强化过去的结果。

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祈愿天下师长关注学生和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因素,多关注孩子当下的对爱的渴求,以爱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爱填充,每个人心中都具有的“爱的空瓶子”,用爱去滋养孩子的精神,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过追问发现问题——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