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志武的金融通史课》6

什么时候大家爱发永续债呢?很显然就是市场利率低的时候,这时候发行的永续债成本最低。从投资者的角度,那些大的机构也偏爱永续债,欧洲的永续债收益率只有2-3%,而亚洲基本上是3-4%,所以只要你敢发,就是供不应求。中化集团就在2017年5月发了3.9%的永续债,一共发了6亿美元,但引来了5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他们一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随后一个月又发了180亿美元的永续债。

说回恒大,他们在海外发永续债的成本要高的多,平均成本达到了9.5%,实在是太高了,在2017年股价暴涨的时候,他们就赶紧赎回永续债,把债权融资变成股权融资。所以融资方式,大家也都在动态调节。能用股权的,就尽量用股权,用不了股权的,才会通过债权形势融资。

再说海航的例子,他20年间资产膨胀了10万倍,这么大的增长幅度,光靠勤劳肯定是不行的,肯定用了金融的方法,他的做法就是通过飞机融资,先把飞机当成固定资产融资,然后再把飞机的收益权和航线未来的收入在做资产证券化融资,这种未来的收入,就看信用了,如果投资者认为你确实有这个实力赚到这个钱,那么还是会有人愿意把钱给你的。比如一个人月入1万,年入12万,他刚30岁,他按揭买房,就是抵押融资,消费借款,就是信用融资。银行相信他,凭借收入可以还的起。资产证券化就是这样一种,缺乏流动性,但是又有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证券方式以融资的方式出售。

比如安然,他做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水厂每年收到的第一个一亿美元,成立一个公司,水厂每年产生收入很多,远大于1亿美元,所以这第一个一亿美元就很稳定,那么安然就把这个公司做抵押,对外融资11亿美元,大概相当于10年的收入流价格。安然一笔得到了这个钱,然后未来再慢慢的付款出去。

怎么保证永续收入呢?资本市场也不傻,一般资产证券化都有这样的条款,公司被降级,你就必须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这些证券化的债券。比如安然,那个地方人口下降了,喝水的人少了,投资评级下降了,或者他的股价要是大跌到30美元以下,他就必须用钱把资产证券化买回来。

现在大家都喜欢上市,因为上市可以一下圈到一大笔钱,但是也有人坚持不上市,比如我们同样熟悉的华为,老干妈,这里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远大集团,也就是生产中央空调的,有很多投行,甚至是国际大投行,都来说服远大的老板张跃,请求他上市融资,但是他的回答更霸气,说我们有盈利,不缺钱,为什么要上市呢?在他看来上市的过程和上市之后的成本不低,也会受到资本市场方方面面的约束,他这个人也本身比较独立,不喜欢外行的投资者质疑。

作者说,如果远大不上市,张跃手中的股权就没有流动性,他的成功果实,只能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利润来兑现,而上市就可以一把收回未来若干年的收益。也分散了公司的风险,以后要赔钱也不是张跃一个人的事了,会变成若干股东共同的损失。另外,公司上市还有一个权力,那就是发行股票。有了这个权力,对于公司来说,就可以不断增发来获得资金。也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来对外投资,收购其他的公司。而不必再用现金去并购了。

除了正常上市报送申请外,还有一个偏门就是买壳上市,这就能绕开监管对于公司资质的要求,把业务装到壳子里,而一般买的壳,都是衰落行业里的小公司,这样壳子能便宜一些。业绩不好,但是也不能太多负债,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还得超过10%,否则就没有配股资格了,如果不能配股,那么就没有意义了。当然,有买卖就有需求,现在有一些公司专门帮助那些负债累累的公司维护壳资源的有效性,所以还是有机会的。另外,即使国内对于买壳上市监管越来越严,很多公司也都会把目光投向了香港联交所,和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其他市场,最终实现曲线上市融资。

商业模式,每个公司都有一套赚钱你的模式,就像一个人拥有的特殊技能一样,这是你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多学点其他的东西行不行呢?也未必都是好事,比如百度成立百度金融的时候,穆迪和惠誉反而下调了百度的评级,认为百度干不好这个事,还可能把自己的主业推到坑里去。后来果然出现问题,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卷钱跑路,而缴费的学生在百度上办理了分期,后来学生们要求百度还款。海航也跟百度差不多,他不只是航空公司,还涉及机场服务,酒店,零售,物流和金融6大板块,旗下控制的上市公司就有11家之多。海航的目标就是要在2025年进入世界前10,所以显然光靠航空是不够的,他就是要不断的并购,然后做大资产。

反而我们看到的那些美国的百年老店,都是单一经营的,而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比如杰克韦尔奇,乔布斯,都是反多元化闻名的,但是到了日本和韩国,索尼,三星这都是多元化财团的典范,所以孰好孰坏,现在也说不清楚。连万达在2016年都开始转向收缩了,该变卖的全都卖了。明天我们再讲讲,金融在这些商业模式中起到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陈志武的金融通史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