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关于喜欢读书这件事
缘起,是一切事物的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分享一下写作的缘起。
我喜欢读书,这份喜欢大抵是从小喜欢。
然而大学后,我渐渐不再读书,中间有接近十年的间断,直到近几年重新拾起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一个小时,每年数十本这样。
所以,人总是在曲曲折折中回到最初的轨迹上。
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
书读多了,会发现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书中的知识有时相互矛盾,并且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和观点。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应该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决定创建一个公众号,以帮助我反思、凝练、实践,再次反思。
如果说读书是我的知识输入,那么公众号写作就是我知识输出的方式。
输入→输出→再输入→再输出
这种循环,不仅仅适用于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样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循环,也正是生命的本质。
02、“东拼西凑”的灵魂
读书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就像有人喜欢美食、旅行、摄影一样,我最喜欢在闲暇时翻阅书籍。
我读书追求的是什么呢?
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宁罢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需要弄清楚自己为何而活。而对我来说,阅读是让我理解生命意义的途径。
我所阅读的书籍涉及的领域广泛,实际上是在各个领域中寻觅答案。我到历史中寻找,到心理学中寻找,到哲学中寻找。
总之,我是想找到人生的意义。
你看我使用了“总之”这个词,我想找到思想的源头。
我常常想象,自己站在思想的长河旁。
思想的长河必定有一个源头,思想从那里发源,奔腾而下,又不断分出支流,不停地扩展。(如果你读过《耶路撒冷三千年》,或许能更理解这种感觉)
我要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根。
这个根在哪里呢?
我想,是在传统文化中。
其实,我更愿意称之为“中国人的文化”。
现在提起“传统文化”,往往会被人视为过时、守旧的,就像是垃圾一样,好似应该完全抛弃。
抛弃了之后,我们又用什么来取代呢?西方文化?
就像他们才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但如果你读过《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最近,我脑海中有这样一个画面。
画面中,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化成一个中国小伙的形象。现在,我们要用锯子把他的身体锯开,然后拼凑上西方人的身体。
我们从哪里锯比较适合呢?无论从哪里锯开,都不适合。
我们锯开了,分离了,拼凑上了,但很快就会死去——这就是排异反应。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成为一个西方人。环境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不同,灵魂也不同。
“东拼西凑”出的灵魂是混乱的,不会长久。
一个经受了五千年历史考验的文化,它的生命力不是轻易可以被否定的。如果不适合,早就会被历史淘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主张,这个主张就是相信中国人自己的文化。
一种文化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东方的内陆环境、农耕经济造就了以“家邦制”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而西方的群岛环境、商品经济造就了以“城邦制”为基础的西方文化。
不同的水土,养育出不同肤色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经》、《道德经》等经典。
所以,我会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努力去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找到自己灵魂的根基。
有根才能生长,灵魂也会得到安宁。
03、1-9章的唠叨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道”和“德”的经典之作。
“道”是万物之源,没有实体;“德”为道之彰,是“道”附着在万物上的显化。
《道德经》脱胎于《易经》,是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起源。
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统一,是转化之理,是“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或许从此处,我们可以窥见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在中国生根发芽)
《道德经》通过讨论“有无”、“美丑”、“长短”和“善恶”等对立统一的概念,来揭示道的存在。
借鉴此思路,我的每篇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不仅仅是解释概念,而是夹杂了现代的知识,通过对对立统一的阐述来展现《道德经》的内核。希望大家喜欢。
我再来唠叨一下1-9章吧。
第一章:通过剥洋葱的比喻来解释什么是“道”,重点在于讨论“有”和“无”。当有与无不断转换并达到极致时,就是混沌。
第二章:探讨“情”和“理”,它们是心之两面。当情和理相通融时,就能达到道心的境界。
第三章:讨论“行”和“止”,它们是状态的一体两面。行中有止,止中有行,推荐王通的《止学》。
第四章:比较“相对幸福”和“绝对幸福”。当我们忘记欲望的束缚,将分母化为0,整个幸福方程就会失效,进而实现绝对幸福。
第五章:探讨“局部”和“整体”,这是系统论的范畴。如果对系统科学感兴趣,可以参考钱学森的相关著作。
第六章:探究“如何活”和“为何而活”。“为何而活”是“知”,“如何活”是“行”,需“知行合一”。若去二归一,其一也将不存。
第七章:讨论“自私”和“无私”。蹭了刀郎《罗刹海市》的热点,刀郎的文字功底深厚,显然读过许多书。
第八章:探讨“善”和“恶”。是善是恶,由内在“道”和外在的”环境“共同决定。可以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九章:探讨“强”和“弱”。强与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合适的方式和态度,不要固守一念不变。
ps:大家有什么好的问题,可以关注我,私信发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