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排斥社交,也有不少朋友。
但依然总是有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并不是身边没有人陪,而是源于归属感的匮乏。
什么是归属感?
对于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来说,或许有着不同的理解。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它。
百度百科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我想大概也是如此。
远离家乡继续求学固然是很好的,那里遍地都是在家乡见不到的人物,到处都是触手可及的希望。仿佛只要你肯苦干,不笨不傻,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运气,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但对于我来说,最大的阻碍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匮乏,高昂的物价、难以适应的生活习惯、阻滞的交通、高强度的学习……这些东西,对与胸腔热血就要燃出火的我们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最大的苦楚在于激情退却后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心对这片土地归属感、认同感的缺失。
望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和闪烁的霓虹,暗自解读着每一张陌生面孔背后的故事:那个牵着小孩,时不时低头骂骂咧咧,皮鞋夹克腰带闪闪的中年男人,是不是儿子在学校犯事让老师扣到了现在才领回来?那个一手掌三轮一手接听按键手机,用方言大声聊笑,颧骨上印着晒伤红的大妈,是电话那边家乡的姐儿们要赶过来叙旧了吗?
他们陆陆续续经过我眼前,脚步或急或缓,脸上有苦有笑,我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位,此刻好像却都比我要幸福。因为他们路程的终点,是家。
天色渐晚,华灯初上。
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为我而亮。
1964年,胡适在北大演讲时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我们做到了“自由”和“独立”,其实不然,它们就像是虚无缥缈的空气,你看不见,你以为你占据着它,但其实它只是作为一场洗礼,重新在你的生命之当中组织了而已。
“独立“即找到自我的归属感,而“自由”更像是挣脱集体归属感之外的追寻。
生活的无奈使我们总是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却又因为生活而不得不去做。为了上学,我们不得不住宿;为了工作,我们不得不离家。
一旦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之地,也许还未看清自己人生尽头的样子,但也一定看清了自己:
自己想要什么,能要什么,一切都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继续远离家乡学习,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寻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探索自己欲望与能力的临界点,试一试嘛,反正还有大把时间和机会。
虽然当下价值观更多的是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但我不想随波逐流。我还想要理解宇宙,找到共鸣和柔软,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可是欲望不会无限制地膨胀。
也许有一天,我们在见过大江大河之后,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湖泊。
碰壁后意识到,现实只允许自己拥有一方池塘。
于是不再纠结,觉得这样也很好。
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归属感,在观过世界后,平衡了自身欲望与现实,选择了自认为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人,归属之。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认为的大江大河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池塘,我们认为的池塘在别人看来也许已经是大江大河。
所以毋须批判谁不上进,他们可能只是更早地看清了自己。
至于我,现在觉得没有归属感并不可怕,起码,还有改变的可能。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