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绝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工具

前几周在头条上看到一位妈妈用钳子把女儿的手机剪碎的新闻,就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会让这位妈妈做出这样的举动?

通过上网搜索得知,是因为老师跟她说女儿上课玩手机,并且语气很不好,妈妈恨铁不成钢,从兜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钳子用力地去剪碎手机。

再往前调查发现这位妈妈在女儿初二的时候就命令她不能玩手机,可是管教无效,所以当女儿高二又一次因为玩手机,就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位妈妈事后说,她已经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太粗暴,而且还是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这样做,太伤女儿自尊,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后一定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而女儿事后也感到非常后悔,她说自己不应该在课堂上玩手机,以后一定会遵守校纪校规。

可是事情会是这样简单吗?

根本原因是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手段,当作了工具。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想起几年前,有一次去小姨家做客,刚一进门看到表弟怒气冲冲地要走,我拉住他询问怎么了?

原来是老师给小姨打电话,说她儿子上课不好好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晚上小姨和表弟吵了起来,用这样语气说:"你能不能好好学习?"表弟也气鼓鼓地说:"学习没意思!"

后来小姨在他书包里看到了游戏机,简直怒不可遏,把游戏机扔在水盆里了。

等表弟发现已经晚了,游戏机已经进水不能再用了,他跟小姨大喊起来:"你知道那是谁的吗?那是我借我同学的!你这样让我怎么还给他啊?!"

小姨当时冷嘲热讽说:"哼,活该,谁让你上课不好好学习,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于是就发生了我刚进门的那一幕。

我当时不是心理咨询师,不知道该怎么做是最好的办法,但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举动是把表弟拉回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二人都有什么情绪,表弟说:"就算我学习不好,也不应该把游戏机扔水盆里面啊!这咋让我和同学交代啊!"

我同意表弟的看法,对小姨说:"确实,就算是老师说你儿子学习不好,也不应该把游戏机仍水里。"小姨之后也默认了自己的错。

不大一会儿,小姨哭了,哭的特别悲惨,觉得自己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心理难受。儿子还玩游戏机,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自己又把游戏机扔水盆里,还得花钱赔偿,觉得自己很失败。

表弟在看到小姨这样的情绪状态,更要往外走,他告诉我:"我妈老这样,一谈学习就哭,我都烦死了。"我才明白原来妈妈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孩子心灵受到了污染所以要逃离这个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

表弟经常去网吧,而且一宿一宿地玩,因为他不想回到那个家。我那晚在他们家呆了有一个多小时,算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根本问题在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几年过去了,表弟去外地念书,小姨做家政工作,彼此很少沟通交流,表弟会觉得眼不见,心不烦。二人都没有从固有模式中走出来,所以要改善关系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小姨在那时还是在把孩子当作手段、当作工具。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成长,感悟到孩子绝不是你实现目的的工具,你要求孩子学习好,要求孩子这儿好,那儿好,有没有问问孩子,他内心是怎样想的?你期望他达到的目标有没有与他的目标一致?沟通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再回到那位妈妈的例子中来看,她肯定是一位不懂教育的女人,她当时内心状态很可能是被受到羞辱,觉得自己孩子让自己脸上无光,一定要在众人面前做出强势的事,于是她做出了用钳子夹碎手机。

反映她内心很自卑,越自卑的人才会越容易有控制欲。

而有控制欲的念头就是你把对方当作实现你目的的手段而产生出来。根据康德哲学的三种价值观。

第一种是:我们在社会工作中,会遵循市场价值,是一种利益交换,你给老板创造价值,老板给你报酬,这是把人当作手段,你我互为手段。

第二种是审美价值,我们对别人就是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喜欢无关乎利益,比如你在大街上走的时候,会对外表漂亮的姑娘感到喜欢,对帅气的男生感到喜欢,这种喜欢本身就是很美好的感觉。

第三种是目的价值,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把他人当目的,把对他人的生命、尊严作为目的本身,我们个人的价值水平的高和低,通过我们对他人的利用程度和目的的本质来决定,只有以人为目的,对人才会有对人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在社会上经常会感受到别人对待我们说话的方式不像对人说的话呢?那么是在第一种市场价值上,你对对方来说是手段,为什么你不会跟对方和颜悦色呢?

是你把对方当成了手段。当你喜欢一个人的话,你就会用好的语气来说,那么当你把他人的生命、尊严当目的,你对自己的生命、尊重很看重,也会看重别人的生命与尊严。试想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

康德追求的是真善美,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二百年来,我们几乎很难看到有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实现了康德的理想化蓝图,但那是可以实现的。

亲子关系在本质上就是目的价值的实现,我们生儿育女,不是要让孩子们挣钱养老,不是今天我给你做饭了,你给我钱,不是利用关系。

我们可以成为戕害孩子的帮凶,也可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珍惜每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关心学习成绩、考上怎样的大学、找哪个工作,与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否健康成长哪个更重要呢?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因素的,比如缺少爱、温暖、兴趣、目标、方法、正向引导等等。我们可以和孩子平等交流。也许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可以了,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学习真的很难,考试真的不容易,上课真的很没意思。

作为离开应试教育的我来说,每每会看到那些离开学校后的人很少再拿起书来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如果应试教育再这样搞下去,不仅学生和家长会疲惫不堪,作为学校老师也会觉得讲课乏味,会有职业倦怠。

我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是因为在高一被心理健康老师启发,一直到大学依然有对心理学感兴趣,并想一直从事这个职业。

作为父母和老师,要给你和孩子之间搭建桥梁,不是关心成绩,而是关心他的内心。如果是父母没有方法的话,你可以询问孩子想要什么,家长总以为把自己认为的好给到孩子,比如我现在发现好多家长省吃俭用给孩子报最好的幼儿园,一年两万。

幼儿啊,至于花这么多钱吗?报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

我们在教育上给孩子们砸了无数的钱,可结果呢?父母们也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我问问你们,生活的快乐吗?对你的工作有成就感吗?

在工作中有没有经常会有一种拿人不当人看的感觉?因为什么,因为工作模式是互为手段。

我们要去想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兴趣是什么,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就是培养他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让他在社会上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快乐而充实的生活么?那么现在的应试教育会达成吗?我们这般又是何苦呢?

三年前看过一个演讲,是蔡朝阳《以自由看待教育》。

蔡朝阳 以自由看待教育

蔡朝阳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他说我们家长不要成为戕害孩子的帮凶,我们要自由地让孩子们学习。他理解老师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从根本上,老师应该是爱孩子的,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以伤害,玷污,泯灭孩子自由的灵魂为代价。

蔡朝阳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要守护孩子天性的自由,激发他们天赋的潜能,让他们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让他们有勇气在一切事物上运用他们的理性"。

还有一个电视节目是《国哥和他的幸福班》。

国哥和他的幸福班

张万国同样也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他不教应试知识,上课没课本,下课没作业,一周只需要交200字的读书感想。他让学生们上台演讲,组织辩论,设置四级六部制,并且定期轮转,让学生们自己管自己。培养学生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等等。

张万国老师说:"你的写作能力,难道是听老师听出来的吗?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老师教出来的吗?如果老师当了一辈子只是一个教书匠,交学生考试的考试匠,那真是不对的。当在高一、高二,学生们去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到了高三,一讲应试他们就会懂。"

非常推荐大家去观看,事过三年后,又播出了《国哥和他的幸福班毕业季》,我们看到了班级大多数人被全国各所重点大学降分录取,他们自由的灵魂、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知识和方法来选择和充实我们的生活。

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当父母不再把孩子当作工具,把目的价值摆在第一位的话,去了解是什么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会发现你开明的教育,会让孩子的心也开朗起来。

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老师,老师如果不知道方法的话,你要去自学。比如池莉的书《来吧孩子》、刘墉的书,《刘墉作品集》,他们的书为什么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孩子当作工具和手段啊!他们真诚与孩子交流,并懂得方法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当家长、当老师的,但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绝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