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良将(司马迁说的), 我们普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他戎马一生,战绩颇丰,最后因赵国君主更迭,失宠犯事逃至魏国,后又到楚国,在楚都城寿春郁郁而死,至死期待回赵国效力。
我们看廉颇的一生,不免令人感慨。
战国后期,秦国日强,其他诸侯国日衰,被秦国打得几无招架之力,但赵国除外。
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在赵国搞改革,包括军事,人事,政治等,赵国成为仅次于秦的军事大国,把北方狄戎打得闻风丧胆。可惜赵武灵王老年犯糊涂,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废长立幼又反悔又想搞一国两制,结果45岁正当壮年被自己儿子搞死了。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国家治理的明明白白,老婆孩子的事情上却犯了致命错误。
之后,其子赵惠文王即位,此时廉颇为赵国大将。曾攻打齐国,拿下阳晋,立功,被拜为上卿,性格非常勇猛,在各诸侯国远近闻名。
教科书中 “完璧归赵”事件发生前,赵惠文王跟大臣们商量说:“秦王要拿15座城市跟我换和氏璧,面对秦国这种强盗,我该怎么办?” 这帮议事的大臣里面就包括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立大功,升为上大夫,与廉颇同朝为官。
后来 “渑池之会”,也是蔺相如和廉颇力主,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蔺相如随从赵王赴约。廉颇还建议赵王,如果赵王遇险,他就在家拥立赵太子上位称王,也得到赵惠文王赞成。
渑池之会蔺相如机智勇敢,表现出色,赵王回到国内将蔺相如拜为上卿,位置还比廉颇高一点,就如常委排名,都是常委,排名靠前靠后不一样。廉颇不服气,再加上家臣门客天天嘀咕,说他明明比蔺相如功劳大竟然还位居其后等等,导致廉颇就总想跟蔺相如找点茬,后来有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为人低调,心胸豁达,廉颇不拘小节,知错就改,忠勇双全。
后来,廉颇又率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国军队。隔两年,廉颇又率军队攻打齐国,攻取了几个邑的地盘(相当于几个大夫的属地范围)。后来,廉颇率军攻打魏国,拿下2座城池。这些都是想说,廉颇是良将。
再后来,秦国攻打韩国,驻军阏与,韩国跟赵国求救,赵惠文王也是先问廉颇要不要救援,可见廉颇当时的军事地位不一般。廉颇认为不能救,后来“纸上谈兵”的赵括的老爹赵奢力主救援,并挂帅出征,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赵括老爹跟他儿子不一样,是上马治军下马治国的厉害角色,可惜死得早。
赵惠文王在位33年而死,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即位后第7年,发生长平之战,就是数万赵军被坑杀、把赵括钉在耻辱柱上的那场战役,也是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那一战之后,赵国算是被从壮年打成了暮年。当时的情况是,赵奢死了,蔺相如得重病也差不多了,赵王一开始派老成的廉颇迎战阏与秦军,廉颇运筹帷幄,深挖洞广积粮,坚守营垒不出战,不远万里而来的秦军被拖得不行。后来秦军使离间计,派人散布谣言说廉颇惧战,赵王上当,加之赵国也无力继续支撑对峙大军的物资消耗,赵括取代廉颇,希望速战速决。
长平之战后过了几年,燕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又让廉颇挂帅,廉颇不负众望,把来犯燕军打败,被封为信平君。
又过六年,赵王又拜廉颇为大将军带兵攻打魏国,取得繁阳一地。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也死了,儿子即位,即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启用乐乘来替代廉颇的位置,廉颇当初找茬蔺相如的脾气又来了,直接跟乐乘干起了仗,打败了乐乘,但是赵国也呆不下去了,就离开赵国去了魏国的大梁。
在魏国,廉颇没有得到重用,廉颇就有点思念赵国了。正赶上赵国好几次都被秦军围困,赵悼襄王也有点想念勇武的大将军廉颇了。然后赵王就派使者去探望廉颇?看廉颇能不能再回赵国带兵打仗了?是不是老得走不动了?毕竟廉颇经历了赵国三代君主了,确实也老了。
使者见到廉颇,廉颇非常高兴,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穿上盔甲骑上马,威风凛凛地表示,:“老夫带兵打仗完全没问题!”
不幸的是,廉颇在赵国有个仇人叫郭开多,这家伙不想让廉颇回赵国,就贿赂了使者,使者回来就跟赵王说:“廉将军还很能吃,但是跟我坐着聊天的时候,才一会儿,上了三趟厕所(现在的话说就是前列腺不行了吧)。”赵王就觉得廉颇老了不中用了,就没召廉颇回国,搞得老将军空欢喜一场!
如果蔺相如还活着,那该多好,廉颇就不至于被小人算计,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不得流落他乡。所以武将在外带兵打仗,朝中有个得力的文官护着很重要!
后来楚国想用廉颇,派人偷偷到魏国接廉颇,廉颇到楚国当了将军,但是没有建什么功业。估计像带领楚军攻打赵国这样的事情,廉颇肯定是不会去做的。廉颇总是跟人说:“我真怀念带领赵军打仗的日子啊,真想回赵国带兵打仗为赵国效力啊……”
可惜,到最后,廉颇也没能回赵国,直至在楚国都城寿春去世,至死都在期待回赵国效力。
唉!一代名将,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