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是老板女儿的生日,和公司的同事们一起,想给她一个惊喜。吹气球,布置墙面,准备投影仪,我负责拍照,和大伙儿一样忙的不亦乐乎。
直到小姑娘进来前,一切都很完美。然而,从黑到亮,从窗帘打开的那一刻,我们迎来的不是满面笑容,而是有那么些许的害怕,皱着紧紧眉头,忧伤到让人心疼的小女孩。无数的相机对着她,让她想要转身离开,害怕的躲在父母身后,但老板还是鼓励她和每个人bisous表示感谢,大部分家长都是类似的态度,包括我自己,孩子需要懂礼貌,见人就喊那是必须的(尽管我小时候对此最为反感),走玩一圈,是切蛋糕吹蜡烛,小寿星最后的崩溃爆发了,伤心的哭起来。
是我们做错什么了吗?
有时候需要站远一点,从一件事中抽离出来,用旁边者的心态思考。
这件事谁都没有错,只是,需求与给予不相符,且没能给予充足的时间来适应造成的,简而言之,是用错了方法。
我们四岁的时候,期待过什么样的生日?应该没人能想起来了,但,肯定不会和惊喜派对划等号。小孩子们都不会喜欢陌生的环境,更不喜欢原本熟悉的环境大变样,秩序,对他们很重要。也许仅仅有家人的陪伴,再加上小礼物和生日蛋糕就很满足了。
于是,我们开始不看她,各自聊天,没过一会儿,她便恢复平静,坐在椅子上和我们一起吃蛋糕看投影中的相片,仿佛刚才什么也没发生过。蒙上眼睛和她躲猫猫,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这种电视剧台词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亲情,爱情,人际关系都一样。时不时与家人的争辩,对男女朋友的意见,对工作的埋怨,都是在诉说给予与需求的不对等。
委曲求全,冷战,或什么也不说,直接离开都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不到万不得己,切忌使用,因为需要内心足够的强大,否则最终只会伤己。
多看,多听,多沟通,则是我最喜欢的九个字。
多看
看身边的人如何待人接物;更要看古今中外,风云如何变幻。多看的最高境界是洞见,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为准则。多看,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积累了多少知识,多少经验,而是为了发现这些积累与经验能为自己做什么。
想到高中时候,数学老师的评价,用功挺用功,但悟性不高。直到此刻,写下这些话,我才对这个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当初自己好好理解一下基本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如果自己真的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做完几百道习题,是不是自己的数学成绩也能名列前茅了。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能创造未来。
多听
多听对方说,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最终是为了学会换位思考。
老者,长者,学者说了什么,你如果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不知道背后的逻辑,缘由,你就永远没法学会他们的思考方式,用他们的眼光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家人,朋友,爱人说了什么,如果你不用心去感受,不为他们设身处地的着想,你就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的苦口婆心。
多沟通
除了看和听,表达自我,和别人的有效沟通也很重要,沟通好了,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之前看到过一则小故事,讲的就是有效沟通中的一点:
"从前有位秀才,夜晚被蚊子咬醒,于是对睡在旁边的夫人说:“尔夫被毒虫所吸也”。秀才看到夫人没有反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尔夫被毒虫所吸也”,夫人还是没有反应。此时,秀才大怒:“老婆子!赶快起来,你老公被蚊子咬死了”。妻子闻声,赶快起来,赶走了蚊子。"
故事中的秀才还是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他不应该说两遍后大怒,如果他和夫人平日里经常沟通,就应该直接用白话文同夫人说话,不需要吼,就能解决问题;亦或是直接能设身处地为夫人着想,想她不要被蚊子咬了,自己起身默默点上蚊香。
多沟通,有技巧的沟通,有技巧的多询问对方的需求,这不是掌握一个秘籍就能学会的,而是要在千百次有意识的锤炼中掌握的。
也许现在的想法还是稍显稚嫩,因为之前的我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想要改变而后行动会让你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空。
先了解自我的需求,才能洞见他人的需求;先和自己的内心交流,才能更有效地和他人交流。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