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笔《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我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了?我怎么就不被他人理解、那么没有存在感,也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你是不是也羡慕过别人,觉得他们或有趣,或成功,或有某项特长,要是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该多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都想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强的能力,想拥有多种可能的人生,那么,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十分必要。

什么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么,到底什么是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我想说、做我想做就可以了,而是要明白什么才是你在心底认同,并下定决心践行的。

成为最好的自己,就要是认可自己,悦纳自己,发现自己本身的优势,消除负面思维,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


周国平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做给谁看,而是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活出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三个心法。

专注当下

首先,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专注当下。

现实生活中,手机里一个个推送的红点、吸睛的标题让人应接不暇。

要知道,沉迷并不是专注。

专注当下,是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被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上。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助力你成长的事情。

被赋予生命意义的事情可以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是和朋友共同观看一场足球赛,也可以是一次家庭聚餐,这些都是“有意义”。

我们越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越能取得想要的效果;相反,越无法集中注意力,越消耗你的意志力。

怎样提升专注力?

那么,怎样提升专注力呢?大家可进行如下日常训练:

自己尽量舒适地坐着或者躺着,花1分钟的时间,将意识集中在与椅子或地板接触的身体部位。呼吸两次,鼻子吸气,嘴巴呼气,闭上双眼,尽可能仔细地去听身体内部发出的声音。

这一过程的时间大约是30秒,然后将注意力移动到听房间内和房间外的声音。

如此,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听的声音上,摒除噪音的干扰,消解负面情绪。

专注当下,着眼于手头的事情,放下焦虑,不忧不惧,收获正向的结果。

设定合适的目标

学会了专注当下,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设定合适的目标。

许多人在年初制定目标:读完100本书、减重10公斤、日更、至少旅行三次、早睡早起不熬夜、坚持跑步戒烟酒……到年底猛然发现,没有一个目标有被推进或落地实现。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得花一些时间来思考: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目标?怎样做才能达成目标?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目标?

就是符合现实的客观需求,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停滞不前。

怎样设定合适的目标?

下面我们聊聊如何设定合适的目标。

设定合适的目标,我们需要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目标是明确具体的。

在设定目标时,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做法。比如,可以将“我要多运动”改为“每周三的傍晚五点,我就去公园跑步半小时。”

第二个原则,目标是可以被衡量的。

举个例子,你的目标是多读书。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目标用数据表示,一年读100本书,分解到每周读2本,这样,你就很清楚每天应该读多少页了。

第三个原则,目标是可实现的。

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是遥不可及的,是自己踮起脚就能够得到的。如果你想要自己开始运动,你一开始要设定的运动应该是跑步,跳绳这些咬咬牙就能完成的。如果一开始你就要求自己要打泰拳,练瑜伽,跳健身操,先不说学习成本高,难度就可能让你望而却步。

第四个原则,目标之间是有相关性的。

比如,你希望通过读书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那么,每天阅读后,你可以试着用手机录一下自己的读后感,这样的练习就是助力你实现这个长远目标。

第五个原则,目标是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的。

有时间界限,就有紧迫感,“今日事今日毕”,才不会无限拖延。

设定合适的目标,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就有行动力。对目标越有信心,对生活就越有掌控力。

人生就是不断升级打怪、实现目标的过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值得的,每一段经历都在悄悄地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改变压力反应模式

除了专注当下,设定合适的目标,还有非常重要的第三件事,就是改变压力反应模式。

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如影随形,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堵塞的交通、不友好的甲方、房贷车贷……这些人和事就是压力源,会引起我们情绪的起伏波动。

其实,不是人和事本身,而是面对人和事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情绪ABC理论提到,A表示诱发性事件是A,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是诱发性事件A直接导致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的C,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引起了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其实不然。

在诱发性事件A和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性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起作用。

不同的反应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广阔世界的方式。我们的信念会从根本上影响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终极幸福。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名剧《哈姆雷特》中写过这么一句台词:“事情并无好坏之分,只不过取决于人的想法。”

对事情的评价不同,情绪体验也迥异。很多时候,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而已,失败也没关系,下次再来就可以。

而有的人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竟然没通过。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行?由此陷入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怪圈。

情绪不好、压力较大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思维陷入了误区?换个角度、转个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是不是能收获积极的结果?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压力,反省自己,改变思考方式,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正向的思维来对待,往往能拿到正向的反馈,而我们的人生也将具备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随笔《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