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寺里吃斋饭

随州新地标㵐水一桥,形似一朵盛开的兰花,过桥往西,行不到500米,路左不起眼处,有个凌云寺。

闹市中的凌云寺是个清幽的所在。一墙之隔,一边是东关外国语学校,一边是行知高中,墙外的解放路,是随州历史最悠久也最繁华的一条商业主干道,虽然已近尾端,人流仍是熙熙攘攘。入得寺门,墙外的繁华和万丈红尘仿佛一下子被隔绝开来。

今天9月17号,是八月初一,老伴心血来潮,说到河西的凌云寺去拜谒菩萨。闲着没事,刷哈啰共享单车,我也跟着去。

老伴说还是十年前来过。那时,正逢女儿高考前夕,老伴便到凌云寺来烧香拜佛,祈求菩萨让孩子能考个好大学。

如愿了。孩子考上了“211”“985”大学,继而保研,毕业后到北京,去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上班,近日又晋升高管,一路行来,一帆风顺高歌猛进。老伴高兴,说去拜谢菩萨。

入巷内20米,进入并不起眼的“凌云寺”大门,立即便感觉到了禅院的庄严肃穆。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药师殿,三进布局,院内绿草如茵,遍植香樟、桂花、海桐等常绿乔木灌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面积虽不大,但绝对是一个清幽寂谧闹中取静的宝刹。

适逢初一,前后殿内梵音阵阵,香客三三两两,络绎在各殿进香,老伴也加入了叩拜的人群。我自由活动,漫无目的,信步在各殿瞻仰。我不是信徒,我不叩拜,但我对神明常怀敬畏之心。

凌云寺是个比丘尼寺,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尼姑寺,没有男和尚。看到有剃度的穿着僧侣服的比丘尼有七八个,其余还有不少妇女在寺里各处忙碌着,年龄层次相差很大,开始以为是工作人员,攀谈后得知,她们有的是带发修行的女居士,有的是无偿到寺院工作的志愿者,还有就是虔诚的信众,自愿以寺为家。这些人,大都因为病痛或重大的人生坎坷,看破红尘,投身寺院,甘愿伴着晨钟暮鼓、木鱼声声,寻求精神的寄托。

院东有一排房舍,大厅里摆着十来个条桌,这里是斋堂。邻着伙房,几个妇女正在忙碌着择菜洗菜炒菜。老伴说,十年前,她在这里吃过一顿早餐,馒头稀饭和小菜,说这里也提供香客用斋,她问我想不想吃一顿斋饭,我说好啊,只在书里读过和尚吃斋饭,自己从没有亲自品尝一下呢,正好。

问管事僧,她说可以,问收多少钱,她说施主随意施舍,没带钱,白吃也可。当然,我是不会白吃的。

我知道,“过午不食”是寺庙普遍的规矩。估计11点过后,就会开饭。

11点20,主事僧对着几进院落敲了几下竹板,随后,三三两两的僧众和香客们鱼贯进入斋堂,自己拿两只碗摆在条桌上,几个伙房的妇女端来了十几盆素菜,以及米饭和稀饭。菜样很多,有豆腐、豆条、香干、芹菜、扁豆、萝卜、藕片、豆芽、黄瓜、豆角、茄子等,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味道应该不错。

主事僧对着斋堂里供奉的布袋和尚敲了一下磬,念了几句经文,香客们站着,双手合什,也跟着念,我没有听懂念的什么,跟不上节奏,心中想的却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什么的。如此三番,坐下,几个妇女端着菜盆,开始往我们桌上的两个碗里分菜,一碗饭,一碗菜。

米饭很香,菜的味道也不错,虽然全部是素菜,炒的比不上大饭店的色香味俱全,但自有一番风味,只是很油腻。我知道,寺庙的油不用愁,很多香客上香的时候,上供了很多油。

今天斋堂里的僧众和吃饭的香客,共有30多位,大多是女的,男的包括我只有4个。其中有个30多岁的小伙子,上午在大雄宝殿里跪得笔直,拿着本佛经大声诵颂,中午吃饭时捐了钱,不知他遇到了什么难解的难题,愿菩萨保佑。

一碗菜一碗饭一碗稀饭,吃不饱的,自己可以再添。我看到,最后饭和菜,还剩下很多;往功德箱里捐钱的,有几位;我没有亲自捐,老伴说替我付了饭钱,付了多少,没告诉我。

中午在这里吃了一顿斋饭,吃的很饱。晚上,我还会再吃晚饭,想着这里的僧众和居士,“过午不食”,晚上就不会再吃饭了,在青灯古佛下诵经,也不知道,她们晚上饿不饿?

另外,民间有说,拍照不能拍菩萨,所以,今天的图片,不论是大殿是菩萨还是人,拍的都是虚角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凌云寺里吃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