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好似幸福,幸福的人有相似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种的不幸。
有些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有些人很努力,但收效甚微;
有些人职场受阻,升迁无望;
有些人怨天尤人,感慨命运不公;
有人求知如渴,却成了“书呆子”;
……
总之,在我们身边,出人头地、春风得意的是少数,多数人都在人生的长河里挣扎,一地鸡毛,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渴望改变,但真正改变的人很少。
我们看过不少书,走过不少路,道理好像都懂,但这些道理却不能让我们做出改变,正所谓“晚上做梦千条路,早上还是走原路。”难道是这些理论没有?还是我们自己没用?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可以撬动命运的“杠杆”?
促使一个人改变的因素可能很多很多,但我认为最本质的 “杠杆”就是知行合一。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知行合一不就是认识和实践保持一致吗?知道更要做到吗?我们早就知道,但对我们没有发生任何作用。这样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思维的表面,如果要发生作用,必须进入深层次。所谓“知之深,行之切”,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行动的力度。
“知行合一”来自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先生认为“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愿意继续深入思考了,因为深度思考是要费脑力的。思想上的懒惰是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看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理论,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似懂非懂,要么自以为懂,总之于事无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行动。
为了加深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学以致用,我们在这里就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既然王阳明利用他的心学理论,干什么都能成功,我们为何不拿来使用呢?难道知行合一本身很难吗?为什么“知”难?为什么“行”难?如何让“知行合一”成为我们撬动命运的杠杆?
为什么“知”难?
有人会说,知识有什么难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读了20多年的书,我们不是学富五车了吗?
还有人说,我每年读了几百本书,读书并没有带来现状的改变,读书除了消磨时光之外,没觉得有什么用?
还有一些“书呆子”,常常炫耀自己有多少藏书,每天读了很多书,除了炫耀他们好学之外,好像他们根本不知道“学以致用”,不知道“深度思考”,学习和工作完全脱节。
读了20多年书,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学习,其实圣人王阳明早就说什么叫真正的学习。王阳明认为:“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王阳明的意思是学习、提问、思考、辩论、实践,都是学习,很少有学了而不实践的。从这里,我们知道,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本学习。
书本的学习对我们的用处,其实作用很小。根据721学习原则,即70%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培训学习”,10%来自“自己启发”。根据这个原则,学习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历练。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能力是练出来的,境界是修出来的。没有历练,天才也会成为“方仲永”。
现在终于明白“知”难了吧,求知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学习、思考、辩论和实践。另外,认知还与我们思维习惯、深度、广度、价值判断、方法论密切相关。比如你是“因为相信才能看见”还是“看见才能相信”?是“知道了再做什么”还是“在做中求知”?
王阳明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认为,知道一定的道理却不采取行动的人,并不算真正了解道理的人。因此,如果你自以为知道了很多道理,如果不肯行动,行动不坚决,不妨回过头来认真检查,深度思考,不断反省自己。
为什么“行”难?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有付出才有回报。当我们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前提是必须行动和付出。很多人都明白“行”的重要性,但为什么我们却选择“一动不动”?
不行动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但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个懒字,我们要行动就要打破原有的行为习惯,这会带来“不舒服”,比如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于是我们要牺牲掉我们娱乐的时间,我们要静得下心来,要付出心力持之以恒,没有意志力是做不到的。
坚持一时很容易,长期坚持却很难。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定律——10000小时定律。他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就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想成功,不得“十年磨一剑”的长期坚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如何让“知行合一”成为改变命运的杠杆?
要做到知行合一本来就不容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让我们联想到《中庸》中说到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个去做,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
没有人不想成功,没有人不想改变,那么要做到知行合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认知,立志坚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但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模式是有用的:使命——目标——路径——方法——执行。当我们要规划自己的梦想时,我们首先要思考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是胸怀世界,还是胸怀中国,还是胸怀家人?有什么样的使命就有什么样的目标,当然使命越崇高,目标就越远大。有了目标就要思考实现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方法就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如何坚定自己的梦想,王阳明说过,念念不忘,“结圣胎”,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用吸引力法则来解读这个道理,吸引力法则指的是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互相吸引。吸引力法则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只要你相信什么,脑子里想象什么,事情就会往你所相信和所想象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只要你天天想,夜夜想,在你心中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你就有强烈的意愿付诸行动。正如王阳明所说的“持志如心痛,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专注能让人排除万难,全神贯注,长期奋斗在实现梦想之中。
2、清单式行动。
人这一生其实很短,稍纵即逝,一晃就是一生。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光,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如果不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到老一场空。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工作太多,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当他们需要同时面对3项以上任务时,便开始手忙脚乱。这个时候需要列出任务清单,然后根据任务清单开展行动。
为了高效工作,在有限的时间了做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参照美国个人成长领域专家博恩·崔西列出任务清单的3个步骤:1、提前列出任务清单;2、设置清晰的优先顺序;3、按照优先级处理任务。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不断追求“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点”。
3、坚持不懈怠,长期投入。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最忌讳浅尝辄止。
4、在事上磨练,不断走向成功。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否则遇到复杂的事情,就会手忙脚乱。
总之,境由心造,人生不需要太多道理,把知行合一用好,用足,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自助者天助之,朝着梦想的方向,干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