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你熟悉又生疏的古代中医

        ​2019年5、6月间在武汉,专门有一个李时珍广场。由是上网寻找了这部讲述知名湖北人的传记老电影——《李时珍》。个人觉得非常值得一看。李时珍是湖北蕲洲人(今湖北黄冈市蕲春县),且他编撰《本草纲目》之艰难,恰与当前湖北乃至全国形势可有一比。

        谨就我轻考证所了解到的史实,向大家评述一下这部影片。

        影片开始,时珍乡试不中(根据时珍同乡晚辈,其四书五经老师顾日岩之孙顾景星的记载,“三试于乡不售”),时珍十四岁考中秀才,博学不限于四书五经,大概在科举之路上就欠顺利。这与当前教育界的问题一样,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可能主课成绩并不突出。影片并未直接说明这个问题,而是通过时珍好友,博览群书点出。大家看下面的截屏,这位演员大家都认识吗?(可能暴露年龄哦~答案会在留言区公开)。

        时珍在舟,向其父李言闻(当地名医)要求从事医学,其父引导,时珍执意要从医。此时言闻指着一旁的纤夫对时珍说,“如果你非要学医不可,你的一生就要像这条船一样,一生都在逆流里前进。”时珍对诗明志,“生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下图的纤夫形象,成为全片一条线索,时珍在遍访名山大川所遇险阻时,都会回忆起这个场景。

        从此开始,时珍就随父行医,并很快在蕲春县十里八乡有了些名气。一位走方郎中(又称卖野药的,铃医)因看诊后病人发生副作用被囚。乡人请时珍到现场察看,此处是全片比一次提到药物错假的问题。剧中照,时珍拿着的是虎掌(考为天南星科植物,在《神农本草经》称为虎掌),但走方郎中开的方是“漏篮子”这一味药,漏篮子(考为毛茛科乌头子根的琐细者,在《日华子本草》称为黄掌)。大家都可以发现,中药铺的药师根据《日华子本草》配错了药。看下图就是时珍在辨虎掌。

       下图为虎掌南星与漏篮子的比较,其实从两者植物外观不易混淆,但是在炮制饮片后,尤其是横切面确实存在容易混淆的问题。感谢百度我找到了不多见的图片。

        至于中药铺老板依据的《日华子本草》,我们中医临床专业只是一般听说。据考,日华子师唐代人,姓大,名明,他按寒温性味和花实虫鸟对药物进行分类。时珍《本草纲目》的分类方式可能借鉴了该本草的经验。该书虽然记载中有错误,但其在药物方面的贡献也不能因此而被抹杀。事实上《本草纲目》散在性应用了《日华子本草》的内容。下图便是剧中照。

       必须要提的一点是,据考李氏三代为医,其祖父是走方郎中,其父曾任太医院吏目。影片中,这个走访郎中的形象设计推测是在暗示其祖父。尤其是后面剧情中,时珍遍访各地都有这个走方郎中陪同,大概意思是说时珍秉持家中医道传统吧。

        时珍的精湛医术在剧中也得到体现,根据顾景星的记载,楚王府世子得怪病,时珍认为是“癖证”,腹中有虫。治愈后,在楚王府任官。后被举荐到太医院。影片中,艺术描写更为生动。对时珍被举荐到太医院,解释为时珍劝谏楚王不要服食丹药,楚王不纳。楚王一方面为了满足时珍修本草的意愿,另一方面借机赶走这个不支持自己服食丹药的医生。

        背景知识,时珍在世时,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帝,三位皇帝都是“神人”,服食丹药祈求长生,疏于朝政。像时珍这样劝诫楚王都失败的医生,在太医院估计同样会遭排挤。

        因此,时珍在太医院一年就告退。顾景星的传记“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归”,美称其在太医院当院判(太医院首长)。事实上,据考证时珍只是在太医院为官,做太医,并未官至院判。理由是,时珍死后,被万历皇帝封为“文林郎”。这一官职是正七品,而院判是正六品。死后追封的官职理应高于生前最高官职。

        回到该案例,影片中给世子用的是“栀子”,吐泻而愈。在顾景星传记中记载“取名附子和气汤”,意思是楚王本来要废掉这个世子,时珍取附子(父子)和气汤,打动了楚王。这里是艺术加工,合情合理。

       下面结合几个影片中的细节,谈一点中医药文化。

        一是时珍手持的药罐,大家仔细看下图,是一个很小的药罐。这一点表明那个时候中医开方都不是太大,用药至精至妙。反观现在有一些医生开方重复叠加者多,实际上有一些是对自己用药的不自信。

        二是太医院有一尊针灸铜人。据考北宋仁宗时期,王唯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造针灸铜人两具,作为官方考试用具。铜人内具脏腑,每个穴位内有水,蜡封,医官考试刺中穴位则有水流出。据悉,两具铜人毁于战火。明代有一具铜人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已经不具有“刺中水出”的效果。甚是可惜。

        三是时珍对方士不满的情绪在剧中多次出现,看太医院的官员,居然一位方士在上座,而且颐指气使。可见朝廷深受方士的影响。这里说明一下,本人和剧中都只称方士,指的是那些借宗教名义行蛊惑之事的奸邪之徒。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皇室服用丹药的行为痛批,他在水银条记载“水银……人得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足见时珍对水银观察之细致,对汞蒸气的毒性认识充分。

        正是由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按物类性质本门别类科学深入的记载,1593年刻印后,被西方传教士重视,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东学西渐潮流。该书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1656年,历史上第一位全面向欧洲介绍中医的波兰教士卜弥格“写过一本小册子”,在维也纳印行出版, 该书实际是将《本草纲目》内几十种植物药译成拉丁文。1735年,这部分资料被法国巴黎耶稣会士杜赫德《中华帝国及华属鞑靼之地理、历史、年代记、政治及科学全志》第三卷引用。1868年,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人的由来和选择性》等书中,十几次引用Ancient Chinese Encyclopedia(《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本书中所称“在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实际就是《本草纲目》

         尤其是《本草纲目》的分类方式间接对林奈(1707-1778)分类法产生了影响。现今物种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二字大家熟悉吗?并且由《本草纲目》引发了欧洲世界的博物学。我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做志愿者,经常夸张地说,整个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中药”~(欢迎缤纷生命的志愿者和讲解员批评指正)。

        四是片尾,时珍客堂挂了一幅楹联,片中未全面展示这副楹联,但由于太有名,很容易猜到全貌,“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胞与万家春”

        上联之“三世”,指的是《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一般认为三代为医的可能不大,是三本中医经典。但《曲礼下》还有去国三世,郑玄注为祖至孙。我觉得原文的意思就是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时珍三代为医,这条楹联恰恰指出了这一点。

        下联之“胞与”,是“民胞物与"的略称,意思是泛爱一切人和物。时珍为医,仁以爱人,修本草,爱物。我真是佩服编剧和导演,设计了这幅楹联。而且是在时珍完成巨著后才拍出,可谓用心良苦。

        五是时珍和友人田恒多年后茶馆相聚,背景的一幅字“鉴湖春色”。大家可能不知道,时珍号“濒湖老人”。这幅字,恰恰点出了时珍的这个号。剧中他和田恒相聚正是,完成野外考察返回的时候,就是最春风得意之时。

        最后,时珍带着学生跑向河边。大家猜猜时珍向给学生看的是什么?

        对了,可能您也猜出了,时珍要带他学生看的是逆流的船。我觉得这就是师道传承,除了医术,师傅还把自己不畏艰难的精神传给学生。我自己一边看片一边也深受教育。

        这个特别符合当前抗击疫病的形势,时珍老人在天有灵,也会助湖北老乡扑灭疫情,送走瘟神,就凭他那逆流的精神。感谢那些同样逆流往武汉的同道,你们此去真是不易。相信也会和《本草纲目》一样最终大功告成!(该文最初撰写于2020年正月初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你熟悉又生疏的古代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