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 App架构演进

前面一些文章将架构设计相关的理念、技术、实践已经基本讲完,这些内容主要都是讲后端系统的架构设计,例如存储高可用、微服务、异地多活等,都是后端系统才会涉及。

通常情况下我们讲架构设计,主要聚焦在后端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 App、前端就没有架构设计了,前面文章讲述的整套架构设计理念,虽然是后端设计经验,但一旦形成完善的技术理论后,同样适应于 App 和前端

  • 架构设计理念,可以提炼为下面几个关键点:
    • 架构是系统的顶层结构。
    • 架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软件系统复杂度带来的问题。
    • 架构设计需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合适原则、简单原则、演化原则。
    • 架构设计首先要掌握业界已经成熟的各种架构模式,然后再进行优化、调整、创新

Web App

  • 最早的 App 有很多采用这种架构,大多数尝试性的业务,一开始也是这样的架构
    • Web App 架构又叫包壳架构,简单来说就是在 Web 的业务上包装一个 App 的壳,业务逻辑完全还是 Web 实现,App 壳完成安装的功能
    • 让用户看起来像是在使用 App,实际上和用浏览器访问 PC 网站没有太大差别
  • 以早期的 App 为例,大约在 2010 年前后,移动互联网虽然发展很迅速,但受限于用户的设备、移动网络的速度等约束,PC 互联网还是主流,移动互联网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其实当年大家也不一定能完全看得清楚。
    • 例如淘宝也是在 2013 年才开始决定“All in 无线”的,在这样的业务背景下,当时的业务重心还是在 PC 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尝试性的
    • 既然是尝试,那就要求快速和低成本,虽然当时的 Android 和 iOS 已经都有了开发 App 的功能,但原生的开发成本太高,因此自然而然,Web App 这种包壳架构就被大家作为首选尝试架构了
    • 其主要解决“快速开发”和“低成本”两个复杂度问题,架构设计遵循“合适原则”和“简单原则”

原生 App

  • Web App 虽然解决了“快速开发”和“低成本”两个复杂度问题,但随着业务的发展,Web App 的劣势逐渐成为了主要的复杂度问题,主要体现在:
    • 移动设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 Web 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 Web App 的体验相比原生 App 的体验,差距越来越明显
    •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App 承载的业务逻辑也越来越复杂,进一步加剧了 Web App 的体验问题
    • 移动设备在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多优化和改进,而 Web App 无法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只有原生 App 才能够利用这些技术优势
  • 因此,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演进,移动开发的复杂度从“快速开发”和“低成本”转向了“用户体验”,而要保证用户体验,采用原生 App 的架构是最合适的,这里的架构设计遵循“演化原则”
  • 原生 App 解决了用户体验问题,大约在 2013 年前后开始快速发展,那个时候的 Android 工程师和 iOS 工程师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一样非常抢手,很多同学也是那时候从后端转行到 App 开发的

Hybrid App

  • 原生 App 很好的解决了用户体验问题,但业务和技术也在发展,移动互联网此时已经成为明确的大趋势,团队需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转移动互联网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更具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特点的功能和体验方式不断被创造出来,大家拼的竞争方式就是看谁更快抓住用户需求和痛点
  • 因此,移动开发的复杂度又回到了“快速开发”,这时就发现了原生 App 开发的痛点:由于 Android、iOS、Windows Phone(你没看错,当年确实是这三个主流平台)的原生开发完全不能兼容,同样的功能需要三个平台重复开发,每个平台还有一些差异,因此自然快不起来
  • 为了解决“快速开发”的复杂度问题,大家自然又想到了 Web 的方式,但 Web 的体验还是远远不如原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 其实没有办法完美解决,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选取不同的方案
    • 例如对体验要求高的业务采用原生 App 实现
    • 对体验要求不高的可以采用 Web 的方式实现
    • 这就是 Hybrid App 架构的核心设计思想,主要遵循架构设计的“合适原则”

组件化 & 容器化

  • Hybrid App 能够较好的平衡“用户体验”和“快速开发”两个复杂度问题(注意是“平衡”,不是“同时解决”),但对于一些超级 App 来说,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虽然在用户看来可能是一个 App,但事实上承载了几十上百个业务
    • 以手机淘宝为例,阿里确认“All in 无线”战略后,手机淘宝定位为阿里集团移动端的“航空母舰”,例如首页第一屏的上面就承载了非常多的子业务
    • 再以微信为例,作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航空母舰”,其业务也是非常的多,例如“发现”tab 页就有 7 个子业务
  • 这么多业务集中在一个 App 上,每个业务又在不断地扩展,后续又可能会扩展新的业务,并且每个业务就是一个独立的团队负责开发,因此整个 App 的可扩展性引入了新的复杂度问题
  • 放到后端领域可扩展的基本思想就是“拆”,但是这个思想应用到 App 和后端系统时,具体的做法就明显不同了。
    • 简单来说,App 和后端系统存在一个本质的区别,App 是面向用户的,后端系统是不面向用户的,因此 App 再怎么拆,对用户还是只能呈现同一个 App,不可能将一个 App 拆分为几十个独立 App
    • 而后端系统就不一样了,采用微服务架构后,后端系统可以拆分为几百上千个子服务都没有问题
    • 同时,App 的业务再怎么拆分,技术栈是一样的,不然没法集成在一个 App 里面;而后端就不同了,不同的微服务可以用不同的技术栈开发
  • 在这种业务背景下,组件化和容器化架构应运而生,其基本思想都是将超级 App 拆分为众多组件,这些组件遵循预先制定好的规范,独立开发、独立测试、独立上线
    • 如果某个组件依赖其他组件,组件之间通过消息系统进行通信,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组件隔离,从而避免各个团队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影响,以提升团队开发效率和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
    • 组件化和容器化的架构出现遵循架构设计的“演化原则”,只有当业务复杂度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适应,因此我们会看到大厂应用这个架构的比较多,而中小公司的 App,业务没那么复杂,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采用组件化和容器化架构
  • 对于组件化和容器化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定义,理解两者在规范、拆分、团队协作方面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发布方式
    • 组件化采用的是静态发布,即所有的组件各自独自开发测试,然后跟随 App 的某个版本统一上线
    • 容器化采用的是动态发布,即容器可以动态加载组件,组件准备好了直接发布,容器会动态更新组件,无需等待某个版本才能上线

跨平台 App

  • 前面介绍的各种 App 架构,除了 Web App 外,其他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跨平台需要重复开发
    • 同一个功能和业务,Android 开发一遍,iOS 也要开发一遍,这里其实存在人力投入的问题,违背了架构设计中的“简单原则”
  •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希望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成本,因此最近几年各种跨平台方案不断涌现
    • 比较知名的有 Facebook 的 React Native
    • 阿里的 Weex
    • Google 的 Flutter
  • 虽然也有很多公司在尝试使用,但目前这几个方案都不算很成熟,且在用户体验方面与原生 App 还是有一定差距
    • 例如 Airbnb 就宣布放弃使用 React Native,回归使用原生技术

小结

本文讲了 App 架构演进背后的原因和架构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49 - App架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