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蝌蚪学虫书”,学书法与看蝌蚪何干?——闲读《随园诗话》(210)

【原书补遗卷一·四八】

仪真石大年有《渔父词》云;“橛头艇子送生涯,来往苕溪与若耶。手把一竿春又老,钓丝牵上野桃花。”浦翔春《渔父词》云:“水之涯,山之麓,蓼花行,芦花宿,不脱蓑衣酣睡足。得鱼换酒笑向天,月落空江自歌曲。”二诗俱妙。石又有句云:“手劈芭蕉充茧纸,眼看蝌蚪学虫书。”

仪真,古县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真州及扬子县置,治今江苏省仪征市。属扬州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仪征县。

石大年,(资料缺)。

渔父词,曲牌名,多称“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秋日田父辞”等。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另有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等。

橛头艇子,即橛头船,亦省称橛头,解释为尖头小船。

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主要支流,因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相仿,又称姐妹溪。东西苕溪远在湖州市白雀塘桥汇合经长兜港注入太湖。苕溪干流长158公里。

若耶,亦作“若邪”,音ruò yē。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史记·东越列传》:“越侯为戈船、下瀨将军,出若邪、白沙。”李白《子夜吴歌·夏歌》:“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

蓼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穗状花序或头状花序。生长在水边或水中。

芦花,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茧纸,词典上都解释为“用蚕茧制作的纸”。实际上是一种适于书画的滑润麻纸,因纸面平滑光泽而被文人美誉其为“茧纸”,其制作材料与工艺与蚕茧毫无关系。

虫书,多称“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它们有的以鸟装饰,有的以虫装饰,有的以鱼装饰,也有的三者兼而饰之。笔画作蜿蜒盘曲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虫书。主要见于一些青铜器之铭文,尤以兵器为多。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记载的两位诗人,不是高官,在清代诗坛上大概也不算很有名,故而未见史书上有多少记载。但诗文能够入袁枚法眼,自是以诗文本身取胜。细细读过,确实很妙,诗文把渔父旷达、悠闲、有趣、恣意的散淡生活准确勾画,读之令人神往,恨不得马上飞身至富春江边,一舟一竿,一酒一箫,落帆随波,击棹而歌。

诗文读来精彩,但本人对本条诗话还是有不甚明白之处。二诗均题为《渔父词》,若以《渔父词》为曲牌名,则诗文格式与之不符;若仅以表达渔父生活为内容而题名,则浦翔春《渔父词》不知依何格律而作。期望诗词高人能够指点一二,以解疑惑。

石大年有句:“手劈芭蕉充茧纸,眼看蝌蚪学虫书。”前一句暗用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以至于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的典故。后一句则是点出了鸟虫篆字体,点画如蝌蚪一样的特点,形象生动,非熟知汉字字体演变源流不能有此妙句,而不知汉字发展过程者,也难窥其诗句绝妙之所在。

其实,按照古文字学的归类,蝌蚪文字与鸟虫篆还是有所区别的。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晋书•束皙传》中说:“科斗(蝌蚪)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所谓“似科斗之形”,是指用毛笔书写篆书时,由于用笔的力度不同而造成笔画的头部、腹部过肥的一种形象,并非形状真的和蝌蚪一样。也有现代学者认为,蝌蚪文是在汉朝是,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一个另外的演变方向,即小篆手写时故意为之的笔画头部粗阔而尾部细尖,以体现毛笔书写的变化,但后来因为书写不便及美观原因,逐渐弃用,故在唐以后就无此书体了。

而虫书,多称“鸟虫书”,亦称“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它们有的以鸟装饰,有的以虫装饰,有的以鱼装饰,也有的三者兼而饰之。笔画作蜿蜒盘曲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虫书。主要见于一些青铜器之铭文,尤以兵器为多。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虫书,目前还常见于印章之中,蝌蚪文,则几乎绝迹了。当然,写诗只要择其大概皆可,不必过于苛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看蝌蚪学虫书”,学书法与看蝌蚪何干?——闲读《随园诗话》(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