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六十三.溯本逐源话普洱(2)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向雍正上奏:“睿鉴事窃服:云南元江府所辖车里、茶山地方,辐员辽阔至二千余里,摆夷、窝泥等狡诈犷悍,反复靡常…请于普洱设知府一员,钤束化导,并管征解钱粮地方诸务。思茅接壤茶山,系车、茶咽喉之地,请将普洱原设通判移驻思茅,职任捕盗,经管思茅、六茶山事务。从前贩茶奸商重债剥民,各山垄断,以致夷民情急操戈。查六茶山产茶每年六、七千驼,即于适中之地设立总店,买卖交易不许客人上山,永可杜绝衅端。”。鄂尔泰所请,当年获准,遂设普洱府,自此官方始垄断六大茶山经营。

  清雍正年间,普洱茶做为贡茶开始进贡。官府采办贡茶很严格,讲究“五选八弃”,即选日子、时辰、茶山、茶丛、茶枝。弃无芽、叶大、叶小、芽瘦、芽曲、色淡、食虫、色紫。其后普洱茶名声大振。乾隆时檀萃《滇海虞衡志》里已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之语。道光年阮福所著《普洱茶记》也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清乾隆年间张泓所撰的《滇南新语》中记载当时普茶的形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於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备馈遗。”

清代道光年阮福写的《普洱茶记》记载了普洱茶作为贡茶的情况。阮福(1801年-1875年),字赐卿,号喜斋,清仪征人,居扬州。官至甘肃平凉知府,候选郎中。因为擅长考据,所以在他写《普洱茶记》时,首先从文献上对有关记录普洱茶的相关文字进行了梳理,像《云南通志》,李石的《续博物志》,檀萃的《滇海虞衡志》等文献阮福都对其中记录的关于普洱茶的语句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贡茶案册”中记载的有关普洱茶进贡宫廷的细节诸如产自何地、采摘时令、制作标准、成品重量、由什么机构办理、进贡哪些茶品及每年所用经费多少都做了明确记录。当下“贡茶案册”多已不存,亏了阮福的记述,否则我们已很难知道那些当日的细节。现在普洱茶复兴崛起,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茶,各种普洱茶著作、文章纷纷面世,让人目不暇接。但是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篇文章能和阮福的这篇800字小文相媲美。阮福真是普茶之福!

  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又说:“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大家注意,此时皇帝老子喝的普洱贡茶还是蒸青绿茶跟高等级芽、蕊绿茶与茶膏,非我们今天意义的普洱茶。那么进贡任务完成后,允许民间贩卖的那种“外细内粗”,被称作“改造茶’的又是个什么茶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耕而陶的茶"原创撰写,欢迎大家在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耕而陶聊茶:六十三.溯本逐源话普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