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分析法,来读【阅读分析法】章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型的手册。它讲的是如何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阅读一本书。它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并重点讲解了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还介绍了阅读各种类型(实用型、文学、戏剧与诗、历史、科学和数学、哲学、社会科学)读物的方法。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学习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如何阅读一本书-封面

【阅读分析法】章节讲的是如何运用一系列规则阅读一本书(以论述型书籍为主),力求达到对这本书的最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比较浅显易懂,而且是一本指导操作的实用型书,因此我读【阅读分析法】章节只运用了少数规则,达到整理和理解的目的即可。

我阅读的是epub电子书,阅读的过程中给重点的、有启发的句子划线,读完后将它们组合成一份详细的大纲笔记。再结合笔记重写一份精简的大纲。我将它列在了文末。我用的笔记软件是Effie。还把大纲转成了思维导图,也贴上来了。

阅读分析法对我将来的阅读学习大有用处,这些方法和细则我还会重复使用,所以现在把它们整理出来是很有必要的。


分析阅读法的11个规则一览

阶段一:掌握结构大纲

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规则2:一句(段)话概括全文。

规则3:将全书和各部分的大纲列出来。

规则4:找出作者要问的、要解决的问题。

阶段二:诠释作者的意图

两个步骤:1.处理语言的问题;2.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

规则5:(以论说性的作品为主)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规则6: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

规则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

阶段三: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规则10: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规则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要为自已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


【阅读分析法】章节的详细思维导图

阶段一:掌握结构大纲

阶段一:掌握结构大纲.jpeg

阶段二:诠释作者的意图

阶段二:诠释作者的意图.jpeg

阶段三: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阶段三: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jpeg

辅助阅读

辅助阅读.jpeg

分析阅读法--大纲笔记

分析阅读法的规则是最理想化的阅读。没有多少读者能做到。用这些规则来读一本书的人,也很难做到用这些规则来读许多本书。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阶段一:掌握结构大纲

  • 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 明确此本书的类型。

    • 检视这本书。读书名、副标题、目录、摘要介绍及索引,书衣上的的宣传文案。

  • 规则2: 一句(段)话概括全文

    • 找出这本书的主题或重点,简短地概括。

    • 必须做到用自己的话告诉别人,整本书是在说什么,才算是了解了。不应只有模糊的认知。

  • 规则3:将全书和各部分的大纲列出来

    • 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秩序和关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 找架构、拟大纲的公式

      •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

      • 每个部分成几个阶段

      • 在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阶段,作者讲了几个重点

    • 纲要写仔细,将各部分、各部分中不同的段落、各段落中不同的小节,一路细分到最小的结构单位都写清楚。

  • 规则4:找出作者要问的、要解决的问题

    • 说出整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掌握住所有相关的问题,并整合出顺序。哪个问题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问题要先回答,哪些问题要后来回答。

    • 找问题的公式:

      • 理论性的问题

        • 某件事存在吗?

        • 是什么样的事?

        •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

        • 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

        •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 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 特性及特征是什么?

        • 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

        • 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

      • 实用的问题

        •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

        •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

        • 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 以什么顺序?

        • 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

        •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

阶段二:诠释作者的意图

  • 两个步骤:1.处理语言的问题;2.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

  • 规则5:(以论说性的作品为主)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找出重要的关键词

    • 确认这些关键词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 注意一个词可能有多重意义,并注意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

      • 注意关键词每次出现时,使用的时哪种意义。如果意义变换了,要看上下文明白变换意义的理由。

    • 找出重要的关键词,确认每个词不同意义的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才能真正增进对一本书的理解力。

  • 规则6: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 有些主旨可能在书中组成一个论述。

    • 有些句子是疑问句,是在提问,主旨则是答案。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

    • 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述作者判断的部分,即主旨。

    • 找出书中复杂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将其主旨写出来,并找出它们的相关性。如果要求你解释书中的句子,而你只会重复作者的话,或者调换一下顺序,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

    • 在读外语书时,可以用翻译,来测试自己是否吸收了主旨,还是只是生吞活剥了字句。

    • 还有一个方法测验你是否了解句中的主旨,就是从自己的经验中举例子,来说明主旨。虚构的或真实的例子都可以。

  • 规则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

    • 作者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感想罢了。

    • 公式:找出书中重要的论述段落,如果不成段落或论述是分散的,就需要自己去架构出来。

    • 有些诡辩者会留下将说未说的话,假如说得一清二楚,他的论述就会受到挑战。用心阅读的人最好将每个论述的步骤都理得一清二楚。

    • 知道这本书有什么论述,并且能用简洁的话说出来。有的论述是架构在其他的论述上的,在分析过程中,证实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另一件事。

    • 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理由和结论。

    • 区别归纳法和演绎法:

      • 用多个事实证明一个概念,是归纳法。

      • 用一系列有必然联系的推理,证明更进一步的概念,是演绎法。

    •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实证的、有根据的,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 规则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

    • 找出作者在书中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哪些被他解决了?为了解决问题,他是否又提出了新问题?新问题解决了没有?

阶段三: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

  • 公正地评论一本书的重要性

    • 主动的阅读不会仅止步与了解这本书,还要能够评论。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

    • 最能学习的读者是能批评的读者,能在最后对一本书作出回应,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会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 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 如果书没有读完,只读了一部分,就难以确定自己是否了解这本书,谨慎批评。

    • 有时候,必须看了作者的其他书才能理解这本书。谨慎说“我懂了”,批评要小心。

  • 规则10: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 规则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

    • 把不同的观点当作是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不要绝望地与不同的意见对抗。

    • 比较无知的人和超越自己的人争论时,经常会错误地表示反对的意见。学识比较高的人,可以指正对方。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

    • 对话时,即便有不同的意见,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要有改变自己想法的心理准备,要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个问题上有盲点。

    • 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

    • 先确定这个不同的意见不是出于误解。除非读者毫无疑问了解,否则不要轻易提出评断。

    • 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他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东西。他感兴趣的顶多只是作者个人,把这本书当作是个人传记来读而已。

  •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辅助阅读

  • 辅助阅读的建议

    • 阅读时不要太依赖外在的辅助。最好能自己一个人读。如果经常这么做,就会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 根据阅读常识,依照分析阅读法尽力读完一本书,却还是不完全懂,就应该要借助辅助阅读。

    •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 第一,相关经验。

      • 第二,其他的书。

      • 第三,导论与摘要。

      • 第四,工具书。

  • 相关经验

    • 测验自己能否运用经验,帮助自己阅读一本书:在某个重点上举实例。答不出来,就是没有读懂。
  • 读其他的书

    • 读巨著时尤其适用。

    •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有关联,还有写作的先后顺序。后人的作品总是受到前人的影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彼此相关的书,对于阅读你的目标作品有很大帮助。这是基本常识与规则。

    • 不妨读一读作者读过的书。

    • 一定要读与巨著相关的著作,而且要依照写作前后的年表来阅读。

    • 比起科学与小说类的书,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更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尤其是哲学书。哲学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读者。

  • 导论与摘要

    • 要强调的是,要尽量少读导论与摘要

    • 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

    • 就算写对了,也可能不完整。导读会限制你对一本书的理解。

    • 在读完整本书之前,不要读这本书的导读。

    • 尽力读完全书后,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看导读。

    • 如果在阅读全书之前,先读导读,你就隶属于他了。读原作时容易想看导读提出的重点,而忽略其他重要的论点。

    • 如果你已经看过全书,导读的偏差就不容易对你造成损害。

    • 如果养成了依赖导读的习惯,当你找不到一本书的导读,你会完全不知所措。你可能可以借着导读了解某本书,但不会是个好读者。

  • 工具书

    • 1.要清楚你想从工具书中知道什么

    • 2.要知道哪一种工具书能提供你要找的答案

    • 3.知道工具书是怎么组织,要如何查阅

    • 4.要能确定该书的编者知道答案

    • 字典

      • 查询专业术语和不认识的字。不要着急查字典,如果生词与作者的主旨有很大关联,才去查证。

      • 不要试图从字典中找出有关解决共产主义、正义、自由这类问题的结论。

    • 百科全书

      • 不要被百科全书限制住了。

      • 百科全书可以快速解决既定事实的争论。

      • 理解知识需要很多相关条件,百科全书却不会收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分析法,来读【阅读分析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