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养生的秋冬篇

一、易经与养生学的深厚渊源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也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

      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

    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的目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 相同,人的生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侯”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秋季健康养生

金秋

秋季的健康养生论

    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入地户”。走过春夏,万物开始收藏,人体也要养收,秋养生,就应重一个“和”字。

    秋是肃杀的季节,处于“阳消阴长”得过渡阶段从藏象上来看,肺与秋气相应,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万物萧条,秋风冷雨的变化会特别敏感,容易生悲秋、凄凉、垂暮的抑郁情绪。

      因此,秋季应该注意调摄精神,切忌悲忧伤感。

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又恰是肺经当今之时,肺金太旺则克肝木。稍有不谨,就会耗伤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证。

    因此,秋季要滋养肺阴,多吃些酸性的食物,这样可以收敛肺气,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如(银耳、百合、杏仁、藕、梨、葡萄等。)但是,要尽量少吃葱,姜之类的辛味食物,因为辛味食物发散泻肺,而秋天宜收不宜散。

    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同时要多温食,姬养胃气,以免过食寒凉、生冷、不洁瓜果,造成腹泻,痢疾等疾病。

    立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渐大,而寒露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应循序渐进地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一是要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外感风寒时,及时在背部刮痧、做按摩,把寒气逼走。二是在天气变化时,要平息肝火,不要因内火而伤肺。

    此时,不妨按摩肝经上的太冲穴,经常按此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对于先天肺气不足,容易畏寒怕冷,气短语低的人来说,可以对督脉的命门,腰部的肾俞,肚脐下的关元,肾经的太溪等穴进行适度按摩,温经通脉可以滋补肺虚。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经与养生的秋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