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啃读,抬头汲取——2月24日打卡日记点评

昨日共打卡106人,108篇日记,郝平彩老师两篇日记,有一篇是重复的。199526赵会品老师上传了两篇打卡日记,内容丰富,体现了专注的啃读精神。打卡最早的是199214李春刚老师,最晚的是岳红飞老师。从各位学友呈现的打卡日记来看,为了打卡而打卡,或者是与本书内容无关的打卡内容越来越少了,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说明学友们越来越沉潜于书本。打卡内容主要还是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对书本的啃读,2是对作业的反复思考;3是对自我学习的深刻剖析。权衡再三,推荐198027王宗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84061周娟《小标题,大学问》、151178殷德静《刻意练习成就更好的自己》、201330李海波《带着问题去学习》、198279贾明娜《跨时空对话》五位老师的日记置顶。

学习成长是自我的需要,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外部的表扬点赞这种外在刺激,我们的学习终究会慢慢回到原点。从这个角度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应该成为我们这些从浪漫期向精确期过渡的学员长鸣的警钟!王宗祥老师的日记让我们振聋发聩!如何给自己的文章起一个好标题,郝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周娟老师的梳理,让我们再次进行了深化,而且周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好标题哦,也是给我们的一个典范呢。殷德静老师关于如何坚持打卡的建议值得我们所有的学友好好的再次学习、体悟,只要下决心专注于一件事,时间总是会有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典范,他带着自己从课堂产生的教育难题和疑惑去再次翻阅书本学习,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困惑,并对下一步做了计划构想。李老师这是真正的把书读进了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贾老师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日本的佐藤学先生和美国的布兰斯特福等大师的相互间的对话,更看到的是中国的贾老师与大师们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心灵对话,沉潜啃读,深入理解,我们就需要这种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对话。

另外推荐阅读:201379米小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谈对疫情期间网课的看法》、184455姜艳《在相互关联中建构》、199265普利辉《网师人不负自我》、198339刘在丽《重读“工匠”与“大师”》、198095张建弟《从设计课堂环境了测量自己润泽教室里的“湿润度”》。

米小刚老师结合“人是如何学习的”中的四个中心谈了对网课的看法,有理有据,但又不拘泥于书本,值得一阅。姜艳敏老师将佐藤学先生的三重对话和学习科学的三个原则有机的联系,有效的打通,这就是有效的迁移。若爱,就请深爱,普老师抒情诗式的文章,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网师人对网师的深深爱恋。刘老师另辟蹊径,从三个方面来辨别“工匠”与“大师”的不同,带给我们新的启发。时时审视自己的课堂,矫正教学方向,找准教学方法,这也许就是郝老师引领我们学习“人是如何学习的》的初衷吧。与张老师有同样的感受。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一阅的日记,比如方娇艳组长的《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足以改变习惯?》,200454惠欣老师的《遇见你们真好》,邓正锴老师的《孩子,当大家都坐着时,请原谅老师叫你站着》、199057傅世东老师《网络直播课……》、199041谢灵仙《线上教学能替代课堂教学吗?--抗疫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等等。

优秀的打卡日记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1.题目简洁清晰或直指中心,让人有一读下去的欲望;2.论说有理有据,多方打通,不做无病呻吟之语;3.文从字顺,没有磕磕绊绊之感;4.与主旨高度相关,不做题外之语。

网师就是一个学习实践共同体,在自己埋头认真啃读的同时,也要抬起头沉潜一下别的老师的打卡日记,它会让你时时有顿悟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埋首啃读,抬头汲取——2月24日打卡日记点评)